
[as easy as taking sth. out of one's pocket] 伸手进入囊袋中拿取物品。比喻办成事情轻而易举
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伸手到袋里取东西。比喻极易办到的事。语本《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中国用吾为相,取 江 南如探囊中物尔。”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一折:“要夺 汉 家天下,如探囊取物,亦有何难。”《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吾弟 张翼德 於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叶君健 《自由》五:“只要把他们稳住,随时都可以把他们抓起来,等于是探囊取物。”
“探囊取物”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比喻意义
强调做某事的容易程度,如同从袋中取物般简单。常用于形容能力出众者对任务的掌控力,或对既定目标的充分把握。例如:“他经验丰富,解决这类技术问题如探囊取物。”
适用场景
历史典故
五代时期,后周韩熙载与友人李谷分别时,李谷曾说:“若我为宰相,取江南如同探囊取物。”后韩熙载投奔南唐,而李谷成为后周将领,最终率军攻取南唐,印证了此预言。
近义词
手到擒来、轻而易举、易如反掌(区别:“手到擒来”更强调结果,“易如反掌”侧重难易程度)。
反义词
难如登天、大海捞针、缘木求鱼。
例句
语法功能
可作谓语(如“此事探囊取物”)、定语(如“探囊取物的能力”),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
通过以上解析,可全面理解“探囊取物”的语境、用法及文化背景。如需进一步辨析同类成语(如“瓮中捉鳖”),可参考相关对比资料。
《探囊取物》是一个成语,意为探入囊中取出物品。它比喻能从隐蔽、险恶的地方取得物质财富或智力财富。
《探囊取物》的拆分部首是「手」和「囗」,拼音为shǒu (手) 和 wéi (囗)。
它的总笔画数为22画。
《探囊取物》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篇,原文是“梁惠王与孟子论仁政,王曰:‘敢问圣人之号。’ 孟子曰:‘无名。’王曰:‘无名之云,何似吾所闻耶?’孟子曰‘君臣相属,父子相称,朋友攀援 以托其沉,探囊取物以资其费,故号之曰无名。’”
《探囊取物》的繁体写作「探囊取物」。
古时候的「探囊取物」写作「探囊取物」,未有明显的变化。
1. 他真是个很聪明的人,能够在困境中探囊取物。
2. 这位画家的创作能力无限,总能从生活中探囊取物。
1. 囊中之物:指事先准备好的或非常容易获得的东西。
2. 资取:指通过证据、线索等获取相关事物或信息。
3. 探宝:指到未知的地方或寻找隐藏的物品。
1. 利用巧劲: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或独特的方法取得成果。
2. 凭梯取山:通过一些手段或方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墨守成规:指固守旧有的规矩和做法,不创新不求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