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丧礼,死者已小敛,吊丧者袒衣括发而吊。语出《礼记·檀弓上》:“主人既小敛,袒、括髮。”《宋书·孝义传·何子平》:“﹝ 何子平 ﹞母丧去官,哀毁踰礼,每至哭踊,顿絶方苏。值 大明 末,东土飢荒,继以师旅,八年不得营葬,昼夜号絶擗踊,不闋俄顷,叫慕之音,常如袒括之日。”《周书·齐炀王宪传》:“吾与 齐王 异生,俱非正嫡,特为吾意,今袒括是同。” 清 方文 《述哀》诗:“浹旬书始到,旅次聊袒括。”
“袒括”是一个古代丧礼术语,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古人在丧礼中,当死者完成“小敛”(即初步整理遗体的仪式)后,吊丧者通过袒露左臂(袒)和束起头发(括)的方式表达哀悼。
构成解析
礼仪背景
该仪式记载于《礼记·檀弓上》,原文提到“主人既小敛,袒、括发”,表明这是主家与吊唁者共同遵循的礼节,用以强化丧礼的肃穆氛围。
《宋书·孝义传》记载,何子平在母亲丧期“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侧面反映了当时对袒括等丧仪的重现程度。
“括”在此处读作kuò,与“包括”的“括”同音,但特指束发动作,需注意与“挺括”(guā,指衣物平整)的读音区别。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古代丧仪流程,可查阅《礼记》原文或相关礼制研究文献。
《袒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是说将衣袖卷起、掀起,即“掀起袖子”。这个词常用于形容人们展示自己的能力或者决心、促使他人参与。
《袒括》的拆分部首为“衣”字的上部分,并包含了“巾”字部首,足见与衣物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4。
《袒括》这个词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袒括之衣,卷肩藏拳。”形容襄公卷起衣袖,藏拳掷地,象征他展示自己的决心。
《袒括》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改变。
古代关于《袒括》的汉字写法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在古代文献中仍然能够找到相关的描写。
1. 他心怀真诚,袒括自己的能力,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2. 在困难面前,他毫不畏惧地袒括决心,坚决克服了一切困难。
袒胸袖、袒腹露背、披袒、袒情露地。
挺身而出、奋发图强、积极主动。
忍气吞声、畏缩不前、胆小怯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