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廷珪墨的意思、廷珪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廷珪墨的解释

南唐 墨官 李廷珪 (本姓 奚 ,后赐姓 李 )所制作的墨,坚如玉,纹如犀,自 宋 以来推为第一,世称“廷珪墨”,亦省称“ 廷珪 ”。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吴幵 正仲 家蓄 唐 以来墨,诸 李 所製皆有之,云无出廷珪之右者,其坚利可以削木。渠书《华严经》一部半,用廷珪才研一寸,其下四秩用承宴墨,遂至二寸,则胶法可知矣。”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四·廷珪墨》:“ 李廷珪 之墨,形制不一,有圆饼龙蟠而剑脊者,有四浑厚长剑脊而两头尖者,又有如弹丸而龙蟠者,皆用金泥,但传久模糊或貰而无者矣。原墨一料用珍珠三两、玉屑一两,捣万杵而成,故久而刚坚不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廷珪墨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中墨品的代表之一,特指南唐制墨名家李廷珪所创制的松烟墨。该墨以原料考究、工艺精湛著称,主要采用黄山松烟、珍珠、犀角等珍稀材料,经捣胶、和剂、定型等多道工序制成。其成品质地坚实如玉,纹理细腻如犀,具有“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特点,落纸不晕染,历久不褪色,被宋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品”。

从历史文献考证,廷珪墨的创制标志着中国古代制墨工艺的巅峰。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记载:“廷珪墨能削木,坠沟中经月不坏。”明代学者沈继孙《墨法集要》更称其“胶法独绝,烟细色清”。这种工艺不仅影响了宋元明清四代官墨制作标准,更成为文人雅士收藏的珍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代《程氏墨苑》中,仍可见对廷珪古法的高度推崇。

在文化价值层面,廷珪墨承载着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与工艺美学的双重基因。清代《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提要特别强调:“廷珪制法,实开徽墨之先河。”其“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的特性,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器以载道”的哲学思想。当代制墨技艺非遗传承人汪培坤在《千年徽墨》专著中指出,现存的廷珪古法配方仍为现代高端书画墨生产的核心参照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廷珪墨是中国古代南唐时期由制墨名家李廷珪(原姓奚,后被赐姓李)所制的顶级松烟墨,其历史地位和工艺价值在文房四宝中享有盛誉。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历史背景

廷珪墨因南唐后主李煜赐名而得名。李廷珪祖籍河北易水,其家族因战乱迁至安徽歙州,改进制墨技艺,创制出“坚如玉,纹如犀”的墨品。南唐后主对其墨极为推崇,赐其国姓“李”,并封为“墨务官”,专为宫廷制墨。

2.制作工艺与原料

廷珪墨以松烟为基料,加入珍珠粉、玉屑、龙脑(冰片)、麝香、犀角等珍贵辅料,并以生漆、鹿角胶调和,经“捣十万杵”的复杂工序制成。这种工艺使墨质致密耐用,宋代文献记载其“坚利可削木”,研磨边缘如刃。

3.特点与评价

4.文化意义

廷珪墨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身份与文化的象征。南唐至宋代,它被用于赏赐功臣、抄写佛经(如《华严经》),文人视其为珍宝,明代文献仍称其“胶法可知矣”。其制作技艺影响了后世制墨业,被誉为“古代制墨工艺的巅峰”。

如需进一步了解工艺细节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权威古籍《鸡肋编》《七修类稿》及地方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保秘比肩继踵诐险不渝巉崖撤离重圆垂危春赛丛重翠履诞谩丹秫第一手奉止赶饭担高士湖工件宫瓢挂匾裹糇好酒哗言混充进乐进履儁茂窭生賫盗连捷明章瀎潏囊匣如洗欧秦畔离朴心千一虑清乡晴熏求禄祛除商衡周鼎疝气伸伸舍寿使马鄂伦春颂词速谤索逋跳扑托坐完逋僞凤文章宗匠沃野千里五灵雾灭相衬胁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