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人的述作。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榷。” 明 何良俊 《世说新语补·文学中》:“ 管公明 与 单子春 谈,文采葩流,枝叶横生,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圣籍”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èng jí,注音为ㄕㄥˋ ㄐㄧˊ,其核心含义是“圣人的述作”,即品德或学识极高者的著作。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
指圣人的著述或经典作品,通常用于形容儒家、道家等学派中被尊为典范的文献。
例如唐代韩愈与孟郊在《纳凉联句》中提到的“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榷”,即指对圣人著作的研读与讨论。
词素分解:
需注意,“圣籍”并非现代常用词汇,更多见于古代文献或学术讨论。其权威性因语境而异:在儒家经典中具有高度认可,但在其他语境中可能仅作为历史词汇出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唐代韩愈、孟郊的联句作品,或明代何良俊的《世说新语补》。
《圣籍》是一个汉语词汇,它指的是与宗教有关的经典、圣书。它是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圣”和“籍”。
“圣”字的部首是“又”,总共有三笔构成。“籍”字的部首是“竹”,总共有十七笔构成。
《圣籍》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大量的宗教经典和圣书被称为“圣籍”,包括儒家经典、佛教经典等。在繁体字中,“圣籍”通常写作「聖籍」。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可以使用古篆字体来写“圣籍”。它的形状可能与现代的写法有一些差别,但整体意义一致。
1. 这本《圣籍》是一部佛教经典,对于信仰佛教的人们来说非常重要。
2. 他一直在研究各大宗教的《圣籍》,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信仰体系。
3. 这些《圣籍》保存了古代智慧与文化,对我们了解历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组词:圣经、圣典、教义、宗教经典
近义词:经典、经书
反义词:俗籍、世俗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