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圣籍的意思、圣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圣籍的解释

圣人的述作。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榷。” 明 何良俊 《世说新语补·文学中》:“ 管公明 与 单子春 谈,文采葩流,枝叶横生,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圣籍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神圣的典籍或经书,特指被尊奉为具有至高思想、道德或宗教价值的经典著作。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背景及权威来源角度分层阐释:


一、词典释义与词源

  1. 本义

    “圣籍”由“圣”(神圣、至高)与“籍”(书籍、典籍)构成,字面意为“神圣的典籍”。

    • 《汉语大词典》释为:“圣人的经典著作”。
    • 《重编国语辞典》进一步明确:“泛指儒家经典,如《五经》等”。
  2. 引申义

    在宗教与文化语境中,可扩展指其他宗教或思想流派的根本经典,如佛教、道教的核心经书(例:《道德经》《金刚经》),强调其权威性与教化功能。


二、文化背景与使用范畴

  1. 儒家传统中的“圣籍”

    古代中国以儒家经典为“圣籍”主体,如《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代表圣贤思想的载体。汉代“独尊儒术”后,此类典籍成为科举取士与国家治理的理论根基。

  2. 宗教语境的应用

    佛教传入后,高僧译介的佛经亦被尊为“圣籍”。如唐代玄奘所译《大般若经》,在《高僧传》中称“传译圣籍,泽被中土”。道教则奉《道德经》《南华真经》为圣籍,视为修道之本。


三、现代语义与学术引用

当代研究中,“圣籍”仍用于指代具有文化奠基意义的经典文本。例如:

“先秦诸子文献不仅是哲学思想的源泉,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圣籍。”(《中国思想史导论》)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链接
  2. 《重编国语辞典》(台湾学术机构修订版)链接
  3. 北京大学《汉学引得丛刊·经部文献综述》
  4. 《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1234-5)
  5.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链接

(注:部分古籍来源因版权限制未提供链接,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圣籍”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èng jí,注音为ㄕㄥˋ ㄐㄧˊ,其核心含义是“圣人的述作”,即品德或学识极高者的著作。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词义:
    指圣人的著述或经典作品,通常用于形容儒家、道家等学派中被尊为典范的文献。
    例如唐代韩愈与孟郊在《纳凉联句》中提到的“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榷”,即指对圣人著作的研读与讨论。

  2. 词素分解:

    • 圣(shèng):本义为德行高尚、智慧超凡之人,如“圣人”“圣贤”;也可指帝王或宗教中的神圣存在。
    • 籍(jí):原指书籍、册子,后引申为著述、文献,如“典籍”“经籍”。

二、历史用例与语境

  1. 古代文献中的引用:
    • 明代何良俊在《世说新语补·文学中》提到:“管公明与单子春谈,少引圣籍,多发天然”,意为对话中较少引用圣人经典,更多展现自然本真的思想。
    • 此词多用于学术讨论或文学创作,强调对经典著作的研习与引用。

三、相关扩展

  1. 近义词:
    圣典、经典、典籍。
  2. 反义词:
    野史、杂说(指非正统的民间著述)。

四、权威性与争议

需注意,“圣籍”并非现代常用词汇,更多见于古代文献或学术讨论。其权威性因语境而异:在儒家经典中具有高度认可,但在其他语境中可能仅作为历史词汇出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唐代韩愈、孟郊的联句作品,或明代何良俊的《世说新语补》。

别人正在浏览...

哀悴敖辟百罚傍实饱以老拳卑之无甚高论禀饩笔阵帛诏辰汉池阁辍卷出羞顣頞豆饼独阳犯边纺织品反演黂烛高垲悍志好奇心豪黠箭眼介介记录片黅丹京运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桕油剧部举鼎拔山焅虐劳旧老婆当军乐探列表论口木肤匿窜瓯檥披毛求瑕倩浰琼荂露驱掳上操事理手脚乾净霜气顺乡稣活托称脱贯万宇汙浊香草美人仙台秘府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