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草埋葬。《后汉书·马援传》:“ 援 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塋,裁买城西数亩地槀葬而已。” 李贤 注:“槀,草也。以不归旧塋,时权葬,故称槀。” 元 宋无 《己亥秋淮南饥客中怀故里朋游寄之》诗:“哭丧多槀葬,征旅少赢粮。” 清 李渔 《玉搔头·极谏》:“我死之后,你们切不可备办棺衾,只是槀葬便了。”一本作“藁葬。”
“槀葬”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ǎo zàng,指用草席包裹尸体进行简单埋葬,通常用于描述因贫困、战乱或特殊原因无法举行正式葬礼的情况。以下是详细解释:
古代丧葬礼仪繁复,而“槀葬”作为权宜之计,常与“厚葬”形成对比,反映了社会阶层差异或特殊历史事件的影响。例如马援因政治牵连被迫槀葬,侧面揭示了汉代官场风险。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原文或扩展用例,可参考《后汉书》、李渔戏曲等史料。
《槀葬》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用椿木(槀木)制作的棺材。
根据《康熙字典》,槀葬的拆分部首为“木”,而其笔画数为“16”。
槀葬的繁体字为「槀葬」,与其简体字形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槀葬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写法。然而,《康熙字典》中只记录了槀葬这个写法,没有其他的变体。
1. 去年农村的老王过世了,他最后选择了槀葬。
2. 这座墓地主要供应槀葬的需求。
由于槀葬是一个专有名词,常常以其自身为主体,没有常见的组词。
槀葬的近义词可能会有葬槐,葬樟等,这些词语都表示制作棺材所用的木材名称。
槀葬的反义词可能是火葬、土葬等,这些词语表示不同的葬礼方式和处理遗体的方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