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名。亦称“ 橉筋木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橉木》:“﹝集解﹞ 藏器 ( 陈藏器 )曰:‘橉木生 江 南深山大树。树有数种,取叶厚大白花者入药,自餘灰入染家用。’此木最硬,梓人谓之橉筋木是也。木入染絳用,叶亦可酿酒。”
关于“橉木”一词的详细解释,目前可查的权威资料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櫶木(xiǎn mù)
即蚬木,属于常绿乔木,木材坚实致密,常用于建筑和造船。该树种叶呈椭圆卵形,花白色,是珍贵用材树种。
棶木(lái mù)
学名梾木,属山茱萸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对生呈椭圆状卵形,核果紫色,常见于温带地区。
榣木(yáo mù)
古代文献《山海经》中记载的大木,具体树种无明确对应,可能为神话或古称。
若需进一步确认“橉木”含义,建议:
以上信息综合自植物学资料及古籍记载,具体树种特性需以现代植物分类学为准。
《橉木》是一个指代特定树木的词语,它指的是一种名为“橉”的树木,也被称为“楂树”。
根据橉(楂)字的结构,可以将它拆分为木(木字旁)和查(木字旁和木字根)两个部分。
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木字旁占用了3画,查字旁占用了6画,木字根占用了3画。
橉(楂)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写作系统。它是由木字旁和查字旁组成,木字旁代表了与树木相关的意义,查字旁则代表了拆分部首的意义。橉字通过这两个部首的组合,形成了一个与树木有关的字词。
橉字的繁体形式为「楂」。
在古代,橉字的写法并不完全与现在相同。古代的写法是“査”,使用了不同的字形来表达相同的意思。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很少使用了。
1. 这棵橉木生长在山谷里,树干直径超过一米。
2. 橉木的树叶呈现深绿色,十分美丽。
与“橉木”相关的组词有:楂树、橉木林、橉木板、橉木桌等。
与“橉木”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柿树、栗子树、榆树等。
与“橉木”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有:铁树、石树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