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太无的意思、太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太无的解释

空旷虚无之境。《文子·精诚》:“ 老子 曰: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于方外,行于无门,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唐 柳泌 《玉清行》:“遥遥寒冬时,萧萧躡太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太无”是一个具有深厚哲学意蕴的古汉语词汇,主要见于道家典籍,用以描述宇宙生成论中一种极致的虚无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基本释义

太无(tài wú)

指宇宙形成之前,超越一切有形与无形的绝对虚无状态,是道家哲学中宇宙本源“道”的初始形态。


二、哲学内涵与典籍依据

  1. 宇宙本源论

    “太无”代表宇宙演化的起点。道家认为宇宙生成序列为:

    太无→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万物成形)。

    其中“太无”是连元气都未产生的绝对虚无,如《列子·天瑞》载: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张湛注:“太无之谓也。”)

  2. “道”的体现

    道教经典《云笈七签》将“太无”视为“道”的化身:

    “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

    此处“混洞太无元”指道在虚无中混沌未分的状态,为万物化生之源。

  3. 与“无极”的关联

    “太无”常与“无极”互通,均描述无边际、无属性的终极虚空。宋代《无极图》阐释宇宙演化:

    “自无极而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其中“无极”即“太无”之境。


三、文化意义

“太无”承载道家“有无相生”的宇宙观,强调万物从虚无中创生(“有生于无”),影响后世玄学、理学思想。如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此思想深化了“太无”作为哲学本体的意义。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列子·天瑞》(战国至魏晋典籍)

    最早系统论述宇宙生成序列,明确“太无”为未见气的初始状态。

  2. 《云笈七签》(宋代道教类书)

    将“太无”纳入道教神学体系,作为“道”的化身。

  3. 《老子》《庄子》

    奠定“无”的哲学基础(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太无”提供理论源头。

(注:古籍原文无直接网页链接,以上文献可通过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权威版本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太无”是一个源自道家哲学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析:

一、核心词义

“太无”指空旷虚无之境,形容一种超越物质、无形无相的极致虚无状态。这一概念常与道家“至虚”“无为”思想关联,强调精神层面的超脱。

二、哲学背景

  1. 道家典籍溯源
    《文子·精诚》记载老子对“太无”的描述:“游心乎太无,驰于方外”,体现道家追求超然物外的境界。
  2. 宇宙观内涵
    “太”表示极致(如“太极”),“无”象征虚无,组合后指代万物未生之前的混沌状态,类似《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的意境。

三、文学应用

唐代诗人柳泌在《玉清行》中写道:“萧萧蹑太无”,借“太无”营造出清冷空寂的意境,体现对超然境界的向往。

四、字义分解

五、总结

“太无”是融合道家宇宙观与精神追求的概念,既可用于描述哲学中的终极虚无之境,也可作为文学意象表达超脱尘世的意境。其内涵与“太虚”“无极”等词存在交叉,但更侧重“无”的纯粹性。

(注:以上解析综合了汉典、古籍引文及文学用例,完整文献可参考相关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包苴抱认宝置编拦比纳禀朔碧溪猜虑长拍成瘾性带冕当御订辨放哨蕃华风前月下黄米箭袄健身操挟养夹衣家至户到菫菜经由进舍女壻飓潮巨孽狂逆刳剔儽然雷师立雪露立啰赢梅花眼妙语如珠鸣管民庭脑胀凝章匿尧女子子旁邻偏出翘辫子青澒人经荣敷省忧始祖鸟素藴谈名亭匀讬蒙外郡外体微员险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