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聱牙的意思、聱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聱牙的解释

[crotchety writting] 文句别扭,读不上口

详细解释

(1).形容文词艰涩难读。 唐 韩愈 《进学解》:“ 周 《誥》《盘》,佶屈聱牙。” 宋 刘克庄 《岁晚书事》诗之三:“幸然不识聱牙字,省得闲人载酒来。” 明 李东阳 《与钱汝谦书》:“但辞旨漫衍,势难精择,且中间时作聱牙语,则又失之险恠。”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此等词句,徒聱牙轖舌,而实无意义,未免英雄欺人耳。”

(2).亦作“ 聱齖 ”。乖忤,抵触。亦谓与人意见不同,不随世俗。 唐 元结 《自释书》:“彼 聱叟 不羞聱齖於隣里,吾又安能慙漫浪於人间?”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选人之改京官,常须十年以上,荐更险阻,计析毫釐,其间一事聱牙,常至终身沦弃。” 宋 范成大 《清湘县郊外杂花盛开有怀石湖》诗:“乡心与官身,凿枘方聱牙。” 元 陈庚 《送麻信之内乡山居》诗:“莫贪利禄招时忌,要学聱牙与世同。”

(3).参差不齐。 宋 苏辙 《和子瞻题风水洞》:“土囊欝怒声初散,石齿聱牙势未前。”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妇人三重齿》:“天明视之,已生齿三重,极聱牙可畏。”

(4).树木枝干杈丫貌。 宋 朱熹 《枯木次择之韵》:“百年蟠木老聱牙,偃蹇春风不肯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聱牙(áo yá)是汉语中用于描述语言艰涩难懂的形容词,其核心语义指向文字或言辞的晦涩不顺。《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文辞艰涩,读之拗口",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的经典表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该用例成为后世引述该词的典范。

从语源学角度分析,"聱"字本义指耳朵不聪,《说文解字》释作"不听也",后引申为言语不顺;"牙"则借指齿舌相抵的发音状态。两者结合形成"聱牙"的复合意象,生动展现语言交流受阻的困境。这种构词法体现了汉语"以形表意"的造字特征,《古汉语词义演变研究》指出此类联绵词多产生于文献阅读障碍的语境。

在语用实践中,"聱牙"常与"佶屈"构成四字格成语,多用于批评古代文献或现代作品中过度追求古雅而丧失可读性的表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曾辩证论述:"聱牙未必尽劣,畅达未必皆优",强调文学价值的评判需结合具体语境,这一观点为现代语文教育提供了重要参照。

权威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特别标注该词的书面语属性,建议在现代写作中谨慎使用。比较语言学数据显示,在汉藏语系各语言中,类似"聱牙"这种专用于批评文本可读性的词汇较为罕见,《跨语言比较研究》认为这折射出汉语文化对文本传播效度的特殊关注。

网络扩展解释

“聱牙”是一个多义词汇,主要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文词艰涩难读
    形容文章或言辞晦涩拗口,难以流畅阅读。例如韩愈《进学解》中评价《尚书》篇章“佶屈聱牙”。现代用法如“合同翻译若佶屈聱牙,易导致误解”()。

  2. 与人意见相左,不随世俗
    指性格或观点与他人相悖,不轻易妥协。苏轼曾用“一事聱牙”表达政见不合可能导致仕途受阻()。

  3. 参差不齐
    形容物体表面或结构高低不平。如苏辙诗句“石齿聱牙势未前”,描绘岩石嶙峋之态()。

  4. 树木枝干杈丫貌
    指老树枝干盘曲、形态奇特的样貌。朱熹诗中“百年蟠木老聱牙”即为此意()。


二、常见搭配


三、使用注意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古籍引例可参考《韩愈集》《苏轼文集》等。

别人正在浏览...

哀乐相生稗说琐语备固秉德孱孱巢窠初创出赐垂弧储敛春风夏雨荡检踰闲掉三寸舌动迁笃守方宾负非国祀谷牝黄縢剪绺教训警快晋见进近军民勘破馈赂嫠辍纬輘輷龙鸡箩间緑油买命面波罗命姓沐猴舞槷刖迫暮迫人攘狄人人三节棍设厨慑伏伸覆圣君贤相圣人身貌神婆绶囊霜英四冲六达私羡庭旅体态通年宛尔罔措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