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能德行。《列子·力命》:“ 东郭先生 曰:‘汝之言厚薄,不过言才德之差。吾之言厚薄,异於是矣。’”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 明 宗臣 《报刘一丈书》:“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毛6*泽6*东 《中国共6*产6*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共6*产6*党 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才德汉语 快速查询。
“才德”是汉语中表示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概念,由“才”与“德”两个要素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才”指才能、才干,包括学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德”指品德、道德,包含思想修养、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二者结合后,“才德”特指兼具卓越能力与高尚品格的理想人格状态。
从词源学考察,“才”在甲骨文中象形为草木初生,引申为人的潜质能力,《说文解字》释为“草木之初也”。而“德”在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徝”,取目视悬垂以端品行之意,后演化为规范人际关系的伦理标准。这两个字在西周文献中已开始并列使用,《尚书·周书》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才德”,确立了二者并重的评价体系。
在实践应用中,“才德兼备”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其中强调:“惟才德皆胜者,可以治人。”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才评价的双重标准:既要求专业能力(如《论语·子罕》所述“博学而笃志”),更注重道德操守(如《周易·乾卦》所言“君子进德修业”)。现代汉语使用中,“才德”常用于人才选拔、干部考核等场景,如组织部门考察干部时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才德”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才”与“德”组成,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才”的释义
指人的才华、能力,包括学识、技能、处事能力等。例如“才高八斗”“才思敏捷”,体现个人在智力或专业领域的卓越性。
“德”的释义
指道德、品行,涵盖仁爱、公正、诚信等品质。例如“德高望重”“厚德载物”,强调个人在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中的修养。
“才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全人”的追求,即“内圣外王”的理想:内在修养(德)与外在能力(才)的统一。这一概念至今仍在教育、用人选拔等领域被广泛倡导。
哀鸿遍野奥地利人暴勃便户簸谷布什蝉匷輴輴纯粹唇脂彫几钉封文书发粉法派法众怪幻孤虚海河后顾之忧厚貌深辞忽焉积怀锦帆旌闾井竈搢挺进胁诘屈聱牙刊正科半苛捐杂税来哲纍絷陵阴落地生根马褂树毛猪门橹幂历迷真谋财害命曩怀盘载潜师棋雠清要秋荐趋行让牍日月交食冗阘绶囊衰庸阘懦私属抟国吞符翕景外柔内刚宛气物体细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