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尚书郎。 三国 魏 曹操 《选举令》:“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典曹治事,起草立义,又以草呈示令僕讫,乃付令史书之耳。书讫,共省读内之。事本来臺郎统之,令史不行知也。”《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近日 路粹 、 严象 ,亦用异才,擢拜臺郎。 衡 宜与为比。” 吕延济 注:“皆以高才擢拜尚书郎。” 唐 李颀 《寄綦毋三》诗:“共道进贤蒙上赏,看君几岁作臺郎。”参见“ 尚书郎 ”。
(2).指御史。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御史古称》:“ 唐 授 李彤 、 王源中 侍御史制:臺郎宪吏,金印银章。”
台郎是汉语中对古代官职“尚书郎”的别称,专指在尚书台(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担任郎官职务的官员,负责文书起草、政令传达等机要事务。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台郎”为复合词,由“台”(指尚书台)与“郎”(郎官)组合而成。东汉始设尚书台,总揽政务,其下属郎官掌文书机要,地位显赫。如《后汉书·百官志》载:“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故“台郎”成为此类官员的专称。唐代以后尚书省取代尚书台,但“台郎”仍作为对郎官的雅称沿用于诗文。
释为“尚书郎的别称”,引《晋书·职官志》:“尚书郎,西汉旧置……掌文书机要。” 强调其职能为“起草诏令、审核奏章”。
注解为“汉代尚书台属官”,指出其源于秦代“郎中”旧制,魏晋时职权最盛。
“台郎”常见于古代诗文,如:
“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嘘生翅见情深。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感旧两行年老泪,酬恩一寸岁寒心。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
诗中“台郎”代指受提拔的郎官,反映其清要地位。
以“台郎领郡”喻指官员由中央调任地方,凸显其身份转换。
注意:现代汉语中“台郎”已非常用词,仅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研究。需注意与“侍郎”(部门副职)区分,避免混淆。
参考资料:
“台郎”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释:
官职含义
原指尚书省的属官“尚书郎”,属中央行政机构要职。如《文选·孔融荐祢衡表》提到“擢拜台郎”,吕延济注明确指出指尚书郎。三国时期曹操在《选举令》中也提到台郎负责起草文书、统管事务的职责。
引申的才华象征
后演变为对才华出众者的美称,尤其用于形容艺术、文学等领域的人才。和提到,此词源于古代宫廷中一位名为“台郎”的才女典故,后扩展为褒义形容词。
历史扩展含义
唐代文献(如李颀《寄綦毋三》诗)及清代《称谓录》中,台郎也偶指御史,但此用法较少见。
核心含义为“尚书郎”,后衍生出对才华者的赞美,部分文献中扩展指御史。需注意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
白炽灯报导鼈咳兵警冰凝持斧村沙澄结等身著作靛花方径放溢烦重法外施仁丰肉分撇浮磬覆水难收富妪呱泣鬼门国朝过送筕簹寒胶怀道黄旛画摊慧骨尖叉胶漆契假塟诘武九方臯九街久慕举国上下駏驉箓籍沦逝纶诏明茂冥趣明妆摸排平澄樵车汽炉圊厕清勤球茎甘蓝如雷灌耳射钩深浑肆手随口乱说陶家条条大路通罗马文服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