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试帖的意思、试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试帖的解释

1. 唐 代明经科试士之法。在试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另用他纸覆在上面,中开一行,显露字句,被试者即据以补上下文。《新唐书·选举志上》:“乃詔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2.即试帖诗。 唐 孟棨 《本事诗·徵咎》:“ 崔曙 进士作《明堂火珠》诗试帖,曰:‘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又如《喜雪献裴尚书》《咏月和崔舍人》以及《叉鱼》《咏雪》等诗,更復措思极细、遣词极工,虽工於试帖者,亦逊其稳丽。” 胡适 《<词选>自序》:“这种词等于文中的八股,诗中的试帖;这是一班词匠的笨把戏,算不得文学。”参见“ 试帖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试帖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专用文体形式,特指科举考试中要求考生按照固定格式创作的诗歌,其名称源于“试题帖文”的简称。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试帖诗“须依题立意,讲究对仗工整、用典贴切”,其格式多采用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结构。

从历史演变角度考察,试帖诗定型于唐代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指出,唐代进士科考试将试帖诗列为必考科目,要求考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符合格律的颂圣之作,至宋代逐渐发展为“经义试帖”体系。明清时期,试帖诗的创作规范更为严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式将试帖诗列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文体。

该文体的核心特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命题多出自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典籍中的语句;其二,创作须遵循“起承转合”的固定章法,首联破题、次联承题;其三,用韵严格限定,必须使用官方颁布的《佩文诗韵》。据《唐代科举与文学》研究,这种形式化的写作要求导致试帖诗“多匠气而少灵性”,但也培养了古代文人的格律功底。

现代学术研究证实,试帖制度对汉语文体发展产生双重影响。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评述其“规范了诗歌创作法度,却束缚了创作自由”,而《科举学导论》则认为这种考试文体“构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知识话语体系”。现存最完整的试帖范例收录于《文苑英华》,其中唐代郑谷《月中桂》被公认为典范之作。

网络扩展解释

“试帖”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献记载综合理解:

一、唐代明经科考试方法

  1. 考试形式:考生需在试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另用纸覆盖两端,中间仅显露一行字句,考生需根据上下文补全被遮盖部分。此方法称为“帖经”,要求考生对经典内容高度熟悉,正确率需达到60%以上才能通过。
  2. 演变与目的:此法主要用于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记忆能力,后逐渐成为明经科的核心考核方式之一。

二、科举考试中的诗体形式

  1. 试帖诗特点:
    • 命题方式:多截取古人诗句为题目,冠以“赋得”二字,如唐代崔曙的《明堂火珠》诗即以“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为名句命题。
    • 格式要求:多为五言或七言,通常需押六韵或八韵,形成独特的诗歌体裁。
  2. 历史影响:清代赵翼曾评价试帖诗“措思极细、遣词极工”,认为其工整程度甚至超过普通应试文体。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科举制度或试帖诗实例,可参考《新唐书·选举志》及孟棨《本事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奥宇巴豆鲍嘉巴西暖流步师产门朝处朝簪成哀出丑春暖花香春芜大管家淡嘴叮当响愤恼告便沟溇管城君光焰管窥虎古法归命含眸皓齿蛾眉呼喇喇葫芦火光兽虎爪井落吉星钧辅勘对量才器使连明达夜璘彬煤炭猱狮狗暖燠女贞偏瘫屁话披厦青岛人造纤维沙鸨山鸠沈泥事儿寿觞私家题红叶僞廉违畔蓊郁显位鲜衣良马消退绡帐新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