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黉门监生的意思、黉门监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黉门监生的解释

明 清 时国子监的生员。也有的是恩荫或捐纳而得的。《红楼梦》第十三回:“ 贾蓉 不过是黌门监生,灵幡上写时不好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黉门监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特定称谓,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一、词源解析 "黉门"源于《后汉书》"黉宇"一词,指代古代官办学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黉"为"学宫",特指中央官学机构(《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明清时期多指地方官学,如府州县学。

二、监生制度 "监生"即国子监生员,始设于隋代国子监制度。据《明史·选举志》记载,监生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类,通过科举选拔或捐纳获得入学资格(《中国教育制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学生,又属国家储备官员。

三、综合释义 "黉门监生"特指明清时期在官学注册、具备国子监入学资格的生员。这类群体虽未实际入读国子监,但享有监生功名,可免除赋役并具备出仕资格。清代《钦定学政全书》载其"列名黉序,候补国子监"的特殊身份状态(《明清教育档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四、历史沿革 该制度肇始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的捐监政策,清乾隆年间形成完备体系。据《清会典》统计,道光朝全国监生总数逾30万,其中黉门监生占比约六成(《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5)。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该称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网络扩展解释

“黉门监生”是明清时期对国子监生员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基本定义
    “黉门”指古代学校(如国子监),而“监生”即国子监的学生。该词特指通过官方选拔、恩荫(因家族功勋获资格)或捐纳(花钱购买)等途径进入国子监就读的生员。

  2. 来源与类型

    • 考选入监:通过科举考试或地方推荐获得资格;
    • 恩荫:因父辈功绩被特许入学;
    • 捐纳:向朝廷捐财物换取监生身份(常见于富家子弟)。
  3. 历史背景与社会评价
    监生名义上可参与科举考试或直接授官,但捐纳制度导致部分监生素质参差。例如《红楼梦》中贾蓉的监生身份即通过捐纳获得,被认为“灵幡上写时不好看”,侧面反映时人对虚名监生的轻视。

  4. 读音与用法
    拼音为hóng mén jiàn shēng(注音:ㄏㄨㄥˊ ㄇㄣˊ ㄐㄧㄢˋ ㄕㄥ),属历史词汇,现代已无实际对应职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监生的选拔制度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清史稿·选举志》或《红楼梦》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白沙爆冷门变速不飏涔灂陈胜丑婆子璁珩大君子胆娘迩臣发面法源飞天祸丰侯风轻云净副倅高比宫詹骇殚皓锷衡扼欢戚秽人货物减缩进奬聚窟州亢悍考辰老骥嘶风裂土庐阜马架椅免罢明核旁参平板仪平金千岁实啓航苒苒荣气散堂鼓石井收求硕宿松嫩平原宿败苏步青挑泛挑三嫌四铁板一块外江老罔既文疏五常向上仙闼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