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高山冠的意思、高山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高山冠的解释

古代冠名。《后汉书·舆服志下》:“高山冠,一曰侧注。制如通天,不邪却,直竖,无山述展筩,中外官、謁者、僕射所服。太傅 胡广 説曰:‘高山冠,盖 齐 王冠也。 秦 灭 齐 ,以其君冠赐近臣謁者服之。’”《隋书·礼仪志六》:“高山冠,一名侧注,高九寸,铁为卷梁……高山者,取其矜庄宾远。”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冠冕首饰·高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高山冠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冠饰,其名称与形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汉语词典释义与文化渊源角度,可作如下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高山冠(gāo shān guān)指古代一种顶部高耸、形似山峦的礼冠。其名源于冠体中央突起的尖顶造型,象征山岳巍峨之势。此冠多用于祭祀、朝会等庄重场合,体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礼仪的尊崇。


二、历史渊源与文化象征

  1. 起源与形制

    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高山冠为战国时期赵国君主所创,秦汉时期成为天子近臣(如谒者、仆射)的礼冠。其制式为“顶直竖,高九寸,铁为卷梁”,冠体前低后高,中央凸起如山峰,两侧以组缨系于颌下 。

  2. 象征意义

    • 通天达地:冠顶高耸象征“山岳通神”,体现古人“山为天地通道”的宇宙观(《周礼·春官》载山岳祭祀为“国之大典”)。
    • 权力标识:汉代后渐成帝王侍从专属,彰显威仪与等级秩序(《汉官仪》云:“高山冠,通天之象,侍中冠之”)。
  3. 演变与消亡

    魏晋时期高山冠逐渐简化,隋唐后融入其他冠式。其形制影响深远,如宋代“进贤冠”仍保留山形纹饰,延续崇山意象 。


三、文献佐证与权威参考


四、文化影响

高山冠的“山形制式”是华夏衣冠制度中“象物取形”的典型代表,反映古代服饰“以形载道”的哲学思想,亦为研究传统礼制与自然崇拜的重要物证。

参考资料:

  1. 《后汉书·舆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汉官六种》(中华书局辑佚本)
  4.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
  5.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高山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冠饰,其名称和形制具有以下特点:

  1. 定义与别称 高山冠是战国至汉代流行的冠型,因形状似山而得名,又称"侧注冠"或"齐王冠"。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其制式与通天冠相似,但冠体直立不后仰,没有山形纹饰和展筒装饰。

  2. 来源演变 主要存在两种说法:

    • 原为齐国国君冠冕,秦灭齐后将其赐予近臣谒者
    • 另一种说法认为源于中原王朝礼仪制度中的"矜庄宾远"象征
  3. 形制与佩戴者 冠高九寸,以铁为卷梁,整体造型庄重。主要佩戴者为:

    • 中外官员
    • 谒者(传达官)
    • 仆射(武官)
  4. 名称寓意 除形似山峦外,"高山"二字还暗含"崇敬庄重、礼待远宾"的礼仪功能。隋唐时期随着冠服制度改革逐渐消失。

需注意,不同历史文献对细节记载略有差异,但核心特征基本一致。更完整的考证可参考《后汉书·舆服志》《隋书·礼仪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棒槌报身佛北州辟引布景不问持戒楚骚电视连续剧貂蝉冠第二国际鼎庇贰宫反魂香封典怫悦赶翻钩鞶鼓吹乐股分孤致化内慌惘浇薄焦烂角芒郊天介洁金糕进力极荣凯安孔林空土缧臣黎檬子覼举漫天蔽野霉素明庭内黄侯潜光匿曜清意青鱼穷天极地弃死丘垤礐石三细神棍神竦心惕石留四称擡眼危柱稳坐钓鱼船先次香馥馥息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