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opt a warlike policy;exhaust all resources to build up military power;wage war frequently] 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好战
穷兵黩武,动费万计。——《三国志·陆抗传》
滥用武力,肆意发动战争。 三国 魏 曹丕 《诏王朗等三公》:“穷兵黷武,古有成戒。” 唐 杨炯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圣人之德,非欲穷兵黷武。”《明史·范济传》:“毋以穷兵黷武为快,毋以犂庭扫穴为功。” 戎笙 《谈<蔡文姬>中曹操形象的真实性》:“ 曹操 虽然在军事上有很深的造诣,但他并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好战分子。”亦省作“ 穷黷 ”。 唐 元结 《系谟》:“不可怙恃威武,穷黷战争。”
“穷兵黩武”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相关信息:
1. 含义解析
2. 出处与演变
该成语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文献:
3. 用法与语境
4. 历史典故
东吴名将陆抗曾劝谏暴君孙皓停止滥用武力,指出“穷兵黩武”会导致国力衰竭、民生凋敝,但未被采纳,最终东吴走向衰亡。
5. 近义与反义
这一成语深刻揭示了过度依赖武力对国家的负面影响,警示统治者应慎战恤民。其历史背景和文学引用使其成为批判军事扩张的重要词汇。
《穷兵黩武》一词指的是在战争时期,由于财政困难或资源匮乏而采取过度武力行动的现象。这种行为往往在短期内能够获得一定的胜利,但在长期看来,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穷兵黩武》这个词可以拆分为:“穷”字的部首是穴,总共有7画;“兵”字的部首是儿,总共有7画;“黩”字的部首是黑,总共有13画;“武”字的部首是止,总共有8画。
《穷兵黩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用来描述战国时期秦国因为资源匮乏而采取军事侵略的行为。其中,“黩”字在繁体字中写作“黷”,但两者的意思相同。
在古时候,穷兵黩武这个词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穷字有时会写作“窮”,兵字有时会写作“兵曰”,黩字有时会写作“黟”,武字则保持不变。
1. 在贫穷的情况下,国家不应该盲目地进行穷兵黩武。
2. 这个国家因为长期的穷兵黩武,陷入了经济危机。
军事、侵略、行动、财政、困难、胜利、经济、社会、发展等。
过度武力行动、不理性军事行为、资源耗费过多等。
经济发展、和平发展、财政充裕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