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瓦铫的意思、瓦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瓦铫的解释

陶制的烹煮器。 清 陈维崧 《倾杯乐·品茶》词:“靠幽廊,支瓦銚,细商茶事。” 清 潘耒 《天柱峰僧饷黄独》诗:“黄独分来瓦銚边,香於紫芋大於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瓦铫(wǎ diào)是一种中国传统烹煮器具,特指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带柄有流(嘴)的小型炊器。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形制特征 瓦铫主体为圆腹或扁圆形,一侧设有便于握持的曲柄,另一侧有用于倾倒液体的流口(嘴),顶部通常有盖。其形制小巧,适合文火慢煎或熬煮少量液体,尤其常见于中药煎制或烹茶场景。

二、材质与工艺 "瓦"指陶土材质,表明其由黏土塑形后经高温烧制而成,具有透气性佳、耐冷热变化的特点。这种材质在慢火烹煮时能均匀受热,不易破坏药材或茶叶的有效成分。传统工艺中,瓦铫表面多无釉或施以天然矿物釉,保留陶器的质朴特性。

三、功能用途

  1. 煎药器具

    中医煎药强调器具的化学稳定性,瓦铫因材质中性、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反应,被历代医家推崇为煎煮汤剂的理想工具。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及煎药忌金属器皿,陶制瓦铫可避免药性受损。

  2. 烹茶雅器

    唐宋以来,瓦铫因保温性佳且能激发茶香,成为文人茶事中的经典茶具。明代许次纾《茶疏》载:"茶注以瓦铫为良",形容其煮水活火候、存水味清醇的特性。

四、历史演变

瓦铫原型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陶鬶,汉代出现带柄陶鐎(jiāo),唐宋时期形制定型并广泛用于生活。清代《景德镇陶录》记载了各地窑口烧制瓦铫的工艺差异,印证其普及性。近现代因金属器具兴起,瓦铫逐渐淡出日常,但仍在传统中药房及茶道文化中保留使用。

五、现代应用

当代中医药学仍强调瓦铫煎药的优势,如避免铁器与鞣质反应、砂锅与钙质结合等问题。茶文化复兴运动中,瓦铫因能软化水质、提升茶汤醇厚度,被茶人视为煮水佳器。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瓦铫"词条
  2. 《中国古代器物词典》(中华书局)陶器类目
  3. 《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第四章生活用陶
  4. 《茶经述评》(吴觉农著)煮器章节
  5. 《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煎药禁忌篇

网络扩展解释

“瓦铫”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1. 基本含义
“瓦铫”指一种陶制的烹煮器具,通常用于煮茶或食物。其中,“瓦”指陶土烧制的器皿,“铫”(音yáo)在古代指带柄的小锅,因此“瓦铫”可理解为陶制的小型炊具。

2. 文学与历史记载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例如:

3. 文化意义
瓦铫作为传统茶具或炊具,体现了古代朴素的生活方式和饮茶文化。其材质(陶土)和功能(烹煮)与金属材质的“铫”形成对比,更显质朴。

4. 相关成语与延伸
虽然“瓦铫”本身未形成成语,但“瓦”相关的成语如“黄钟瓦釜”(比喻贤才与庸人)、“根椽片瓦”(形容建筑简陋)等,可辅助理解“瓦”在汉语中的文化意象。

总结
“瓦铫”是古代陶制烹煮器具的专称,兼具实用与文学审美价值,多见于清代诗词,现已成为历史词汇。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形制或使用场景,建议查阅更权威的古代器物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巴不得败事有余,成事不足摆尾摇头抱産罢散草垛谗鼎澄波城垣齿齯春蔬楚堑典藻貂蝉貂裘多虞发聋振聩范域讽采丰嘉丐夫刚毅膏田槁项没齿和宜宏恉护页荐新教谏角鹰寄巢极乐鸟雷人两重阳林占苗头宁人迫劫轻安秦舞阳穷对副琼羽碛沙扫刷审定施耐庵水晶猴子署职堂前淘物佃渔替古人耽忧通平稳操左券无尘夏课虾什蚂牺币喜剧片信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