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獭的胆囊。传说能把酒分开,亦可供药用。 宋 黄庭坚 《萧葛二学子和予食笋诗次韵答之》:“獭胆能分杯,虎魄妙拾芥。”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水獭》﹝正误﹞引 寇宗奭 曰:“古语云:‘蟾肪软玉,獭胆分杯’,谓以胆涂竹刀或犀角篦上,画酒中即分也。尝试之,不验,盖妄传耳。但涂杯唇,使酒稍高于盏面耳。”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水獭》﹝附方﹞:“月水不通獭胆丸:用乾獭胆一枚,乾狗胆、硇砂……醋糊丸緑豆大,每于食前服五丸。”
“獭胆”指水獭的胆囊,其词义解释和背景如下:
基本定义
獭胆是水獭的胆囊,古代文献记载其具有“分酒”的传说功能,同时可作药用。
传说与争议
药用记载
獭胆在古代被纳入药用范畴,但具体疗效未明确记载,可能与中医传统动物入药的习惯相关。
“獭胆”一词源于古代对水獭胆囊特性的观察与想象,兼具传说色彩和实用记载。其分酒功能或为古人误解物理现象(如表面张力)的附会之说,需结合文献辩证看待。
獭胆(tǎ dǎn)是指獭的胆汁,由獭类的胆固醇和胆酸组成。獭胆在中医药中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药材,具有凉血、解毒、利胆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肝炎、黄疸和结石等疾病。
獭胆的部首是犬(quǎn)和⺼(犭,羊彡),它的构成采用了会意的方式。獭胆的总笔画数为20划。
獭胆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兽医学。獭胆是源自獭类动物的胆汁,因其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中。繁体字“獭膽”在繁体字书写系统中用来表示獭胆。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獭胆通常是用类似于今天所用的繁体字“獭膽”的形式来书写的。由于汉字的演变和简化,现代汉字书写系统采用了简体字“獭胆”。
1.他的肝郁火旺,医生建议他服用獭胆来降火。
2.獭胆被认为是一种药材,可以清热解毒。
3.这种中药方剂中加入了獭胆,以增强药效。
组词:獭胆药、獭胆汁、獭胆石。
近义词:獭胆草、水獭胆。
反义词:獭命、獭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