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索隐行怪 ”。谓探索隐晦的哲理,故作怪异的行为。《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朱熹 集注:“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一说,素当见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二。
“素隐行怪”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经典出处
源自《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后《汉书·艺文志》引孔子语:“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此处“素”写作“索”,朱熹等学者认为“素”是“索”的误写。
含义争议
该成语强调对“故作高深或怪异以博名声”的否定态度,反映了儒家倡导的务实与中正思想。使用时需结合语境,注意其隐含的批判性。
《素隐行怪》是一个成语,意思指事物或行为不平凡、不同寻常。它描述的是某人或某事,平时看似普通无奇,但实际上具有特别的才能或品质,突显出其与众不同之处。
《素隐行怪》的四个字分别为「素」、「隐」、「行」和「怪」。
「素」的部首是「糸」,总笔画数为10。
「隐」的部首是「阜」,总笔画数为11。
「行」的部首是「彳」,总笔画数为6。
「怪」的部首是「心」,总笔画数为8。
《素隐行怪》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典故和民间故事。它出自《太平御览》一书,以描述出众却不被人所知的人才和事迹。
在繁体字中,「素隐行怪」的写法为「素隱行怪」。
在古代写法中,「隐」字的写法稍有不同,为「隱」。其它字的写法与现代相同。
1. 他在普通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素隐行怪的心。
2. 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总是带着一些素隐行怪的特质。
3. 她的才华在朋友们中还是素隐行怪,等大家发现时都很惊讶。
素才、隐士、行家、怪才
平凡出众、不寻常
平庸普通、平淡无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