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de across;wade through;ford] 从河水中走过去
水浅可徒涉
涉水过河。《诗·小雅·小旻》“不敢冯河” 毛 传:“徒涉曰冯河。” 孔颖达 疏:“《释训》云:‘冯河,徒涉也。’ 李巡 曰:‘无舟而渡水曰徒涉。’” 唐 白居易 《新丰折臂翁》诗:“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宋史·河渠志五》:“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四:“水浅川狭,本可徒涉,然有船渡。”
“徒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献典籍中仍有明确记载。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徒”指赤足步行,“涉”表示蹚水过河,合指“不借助舟楫等工具,直接赤脚蹚水过河的行为”。该词最早见于《诗经·邶风》中“匏有苦叶,济有深涉”的注疏,东汉郑玄笺注曰:“由膝以上为涉,涉谓徒行厉水也。”
从构词法分析,“徒”强调行为方式(无工具辅助),“涉”侧重动作对象(渡水)。这种组合形式与“徒步”“徒手”等词具有相同的构词逻辑,体现了汉语复合词的能产性特点。在具体使用中,《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的“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所述战役即涉及“徒涉”战术。
现代语言运用中,该词常见于历史类文本或文学创作,用以表现特定历史场景。例如在考古报告中描述古代行军路线时,多采用“徒涉场”“徒涉点”等专业术语指代可涉水通过的水域。需要注意的是,该词与“泅渡”“横渡”存在细微区别,前者特指涉水而过,后者包含游泳或使用工具渡河的含义。
“徒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ú shè,指在没有船只或桥梁的情况下徒步涉水过河。以下是详细解释:
起源与文献引用:
引申含义:
除字面意义外,也可形容克服艰难环境或险阻,如郭沫若《洪波曲》中“水浅川狭,本可徒涉”。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诗经》《宋史》等典籍。
暗恨百尺半头晌冰竞差事诧叹晨炊星饭枨臬督治飞文染翰岪郁宫廷文学害事含荣嘿数鬨腾花笺擐饼灰菰护卫舰伽黎降名胶囊伎儿紧忙絶貌聚麀客恨刻屈课羡匡郭睽阕两大连嵝灵渠龙焙锚纲苗末闹嚷嚷鸟吊山泥船渡河牛蘈弄戏跑腾奇鸧倾栗龟兹伎泣下沾襟衢处橪枣柔穰塞陋生帛牲盟神思恍惚石柱舜琴头痛额热窝贜邪见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