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毁灭性的意思、柴毁灭性的详细解释
柴毁灭性的解释
柴毁:因极度哀痛而骨瘦如柴。旧指因居父母丧过度悲痛而身体消瘦衰弱,危及生命。
词语分解
- 柴毁的解释 谓居丧哀甚,瘦损如柴。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太夫人薨,公每哭呕血,杖而后起。上见公柴毁,泣曰:‘朕遂不识卿,卿事朕君父一致,遂至於灭性,可谓孝子。’”《新唐书·胶东王道彦传》:“荷
- 灭性的解释 谓因丧亲过哀而毁灭生命。《礼记·丧服四制》:“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南史·孝义传下·吉翂》:“ 翂 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灭性,亲党异之。” 清 黄景仁 《闻稚存丁母忧》
网络扩展解释
“柴毁灭性”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形容因极度哀痛(尤其是父母去世)而身体消瘦衰弱,甚至危及生命的状态。其中“柴毁”指因悲痛导致骨瘦如柴,“灭性”则强调这种悲痛对身体和生命的摧残。
出处与背景
- 该成语出自唐代赵儋的《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徐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伤叹。”。
- 古代儒家强调孝道,子女在父母丧期需守孝并表达深切哀痛,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下极端的悲痛表现。
结构与用法
- 语法结构:紧缩式成语,常作宾语或定语,多用于描述丧亲时的悲痛场景。
- 近义词:哀毁骨立(形容因丧亲而消瘦憔悴)。
- 反义词:若无其事、泰然自若(与悲痛状态相反)。
例句参考
- 古代文献中常见类似表述,如:“他因丧母之痛,柴毁灭性,三年不出庐墓。”
文化意义
- 成语体现了传统孝道文化中对“哀痛”的极端化表达,也警示后人需适度节制情感,避免伤身。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如“柴毁骨立”)或具体出处,可参考古籍《旧唐书》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柴毁灭性
柴毁灭性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于形容柴火的破坏性。柴表示木柴,毁灭性表示具有破坏性。
拆分部首和笔画
柴的部首是木,笔画数为8;毁的部首是殳,笔画数为8;灭的部首是火,笔画数为4。
来源
柴毁灭性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生活中使用木柴作为燃料的时期。由于木柴燃烧时火势旺盛,具有很高的温度,因此会对周围的物体产生破坏性。后来,人们便用柴毁灭性这个词来形容这种具有破坏性的火灾。
繁体
柴毁灭性在繁体汉字中的写法为「柴毀滅性」。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柴的写法可能因地域和年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一般使用「桍」来表示。毁的古代字形是「壞」,灭的古代字形是「烕」。
例句
1. 这次森林火灾是由于柴毁灭性极强的大火导致的。
2. 当他们把木柴堆在一起时,不慎引发了柴毁灭性的火灾。
组词
柴火、柴堆、柴房、柴烧、柴油、柴车等。
近义词
火灾性、破坏性、毁灭性、燃烧性。
反义词
无害的、安全的。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