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爵位和谥号。《文献通考·经籍九》:“ 左氏 所书,不但称其名,或字、或号、或爵謚多互见,学者苦之。”
“爵谥”是中国古代帝王对臣子进行表彰的复合概念,包含爵位和谥号两部分,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爵谥(拼音:jué shì)指帝王根据臣子的功绩,授予的爵位(贵族等级封号)和谥号(死后评价性称号),用以表彰其贡献与地位。
详细解释
历史应用示例
唐代李隆基在政变后,曾追削武三思父子的爵谥,甚至“斫棺暴尸”,反映爵谥在政治斗争中的象征意义。
注意:部分文献中“谥”的拼音可能标注为“huì”,但现代汉语规范读音为“shì”。
《爵谥》是一个汉字词汇,指的是古代给予贵族或皇室成员的封号。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封赐的荣誉和地位,体现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
《爵谥》的拆分部首为“父”和“言”,分别位于上下两个位置。根据国际标准汉字笔画,它的总笔画数为12,其中“父”部首占据了3个笔画,而“言”部首占据了9个笔画。
《爵谥》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献中,记录有关于封号制度的内容。这些文献主要包括历史记载、经史书籍以及古代文化典籍。
《爵谥》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爵謚」。
古代汉字在书写方式上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古代的《爵谥》使用古篆字体书写,字形较为古朴,笔画也相对简洁。
1. 这位皇帝得到了一个荣耀的爵谥,以表彰他对国家的贡献。
2. 他的祖先因为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而赐予了一个尊贵的爵谥。
爵谥典章、爵谥系统、贵族爵谥、皇室爵谥、封号爵谥。
封号、称谓、尊号、封赐。
庶人、平民、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