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送灶的意思、送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送灶的解释

[sacrifice to the kitchen God] 旧俗,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送其上天

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鲁迅《祝福》

详细解释

旧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夜祭送灶神上天,谓“送灶”。 明 沉榜 《宛署杂记·民风一》:“坊民刻马形印之为灶马,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农民鬻以焚之灶前,谓为送灶君上天。”《江都县志·风俗·除夕》:“先於二十三四日用饼果祀灶神,曰送灶。是夕(三十日)再祀,曰迎灶。” 鲁迅 《彷徨·祝福》:“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就更加强烈了。”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惠民县之岁时》:“﹝十二月﹞念三日,设糖果,饯灶君,名曰送灶,亦有念四日祀灶者。”参见“ 祀灶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送灶(sòng zào)是中国传统年俗中的重要祭祀仪式,指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北方多为二十三,南方多为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王爷),恭送其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一年之事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包含祭祀祈福与辞旧迎新两方面。

一、基本释义与仪式内涵

  1. 祭祀对象

    祭祀的对象是灶神(灶君、灶王爷),传说中掌管一家祸福并监察人间善恶的神祇。民间认为灶神每年岁末需返回天庭述职,故设祭送行 。

  2. 核心仪式

    • 焚像送神:焚烧纸质灶神像或神马(印有灶神像的纸马),象征恭送灶神升天。
    • 供奉祭品:以麦芽糖(糖瓜)、糕点、水果等为供品,寓意“甜嘴”灶神,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 祷告祈福:祭祀时焚香叩拜,祈求灶神汇报时多言善行,庇佑来年家宅平安、衣食丰足。

二、文化象征与民俗功能

  1. 年终汇报的象征

    送灶被视为家庭向天界提交“年终总结”的仪式,反映了民众对神明监督的敬畏心理,以及对道德自律的重视 。

  2. 年节序幕的标志

    送灶后正式进入“忙年”阶段,民间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的谚语,标志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 。

  3. 地域性差异

    • 北方:腊月二十三送灶,供品以糖瓜、关东糖为主。
    • 南方:部分地区(如江浙、福建)在腊月二十四送灶,供品常见荸荠、年糕等 。

三、文献依据与权威解释


文献参考来源(基于学术出版物与权威民俗资料整理):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钟敬文主编. 《中国民俗史》. 人民出版社.
  3. 乌丙安. 《中国民间信仰》. 上海人民出版社.
  4. 地方民俗志(如《北京风俗志》《江南岁时记》).
  5.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节日志》. 光明日报出版社.
  6. 李露露. 《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 福建人民出版社.

(注:因网络来源未提供符合学术规范的可靠链接,此处引用权威出版物作为文献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送灶”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指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灶王爷),送其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的仪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起源与意义
    送灶源于对灶神的崇拜。灶神被视为家庭的守护神,掌管灶火与饮食,并记录家庭成员的行为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神需返回天庭述职,人们通过祭祀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 时间与供品

    • 时间:官府通常在腊月二十三,民间多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延至二十五。
    • 供品:包括糖瓜、年糕、麦芽糖等甜食,寓意用糖“糊住灶神嘴”,使其只说好话(俗称“醉司命”);另有清水、料豆、秣草等作为灶神坐骑的饲料。
  3. 仪式流程
    祭祀由家中男性主持,需焚香、献供、烧纸,并将灶君像放入纸扎“轿子”焚烧,象征送其升天。部分地区还会燃放爆竹,如鲁迅《祝福》中描述的“送灶的爆竹”场景。

  4. 相关习俗与禁忌

    •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禁忌,祭祀活动多由男性主导。
    • 送灶后,家庭会彻底清扫房屋,准备迎接新年。
  5. 文化内涵
    这一习俗融合了祈福、禳灾与道德教化功能,既表达对平安富足的向往,也通过灶神的“监察”功能劝人向善。

若需更完整的习俗细节,可参考《敬灶全书》等古籍或地方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碑榜迸断步履维艰残机虿尾出其不意大事大围兑付读蜺二等舱费手该究高楼大厦旱桥黄沙碗魂气缄保降城健羡蕉红加颡祭祠积渐惊泷金泥金属陶瓷极役开警楞呵呵赁钱论力橹子没事找事木寓马泥孩泥轼排弃轻河求田问舍凄咽曲台诎约仁隐日产山鹧事济始愿不及此守钱虏泰厉恬不为怪顽才晚年违强陵弱未兆误称五凤城橡斗显加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