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耸貌。 唐 皮日休 《霍山赋》:“岳之尊,端然御极,耸然正位,静然而听,凝然而视。”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三:“ 王徽之 以菖蒲映竹,曰:‘菖蒲止以九节为贵,而此君面目耸然。’”按,此君谓竹。 宋 欧阳修 《丰乐亭记》:“其上 丰山 ,耸然而特立。”
(2).惊惧貌。耸,通“ 悚 ”。《后汉书·蔡邕传》:“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蜋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蜋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蜋之失之也。’”《旧唐书·李德裕传》:“ 何弘敬 、 王元逵 承詔,耸然从命。” 宋 苏舜钦 《上三司副使段公书》:“时始至此邑,鄙怀耸然,自谓今职在甸内,去京师不数舍,朝有施为而夕闻焉。”《三国演义》第八6*九回:“只见 蜀 兵安然无事,大桶小担,搬运水浆,饮马造饭。 朵思 见之,毛髮耸然。”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那鬼的叫声突然到我脚边上来叫了!这真是使我全身的毛骨都耸然起来。”
(3).诧异貌。耸,通“ 悚 ”。 宋 苏轼 《答黄鲁直书》:“ 軾始 见足下诗文于 孙莘老 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隆冬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
(4).敬畏貌。耸,通“ 竦 ”。 唐 司空图 《疑经后述》:“ 孙郃 自 淮阳 缄所著新文而至,愚雅以 孙 文不尚辞,待之颇易,乃见其《卜年论》,又耸然加敬。” 金 王若虚 《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师素不为辞章,及升堂諭众,随意而言,悉成文理,劝戒深切,听者耸然。”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 仁宗 闻其名,欲召见,会寇入 平凉 ,詔图形以进,於是天下始耸然畏慕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耸然汉语 快速查询。
“耸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形容物体高耸挺拔
指事物高大直立、形态突出。例如宋代欧阳修在《丰乐亭记》中描述:“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这里的“耸然”强调山势高耸的姿态。
形容人的神态或情绪
包含三种引申义:
“耸然”在古汉语中因通假关系(通“悚”“竦”)衍生出多义,而现代用法更侧重物理形态或文学化的情绪表达。需注意语境差异,避免混淆。
《耸然》意指物体或景物突起或矗立得很高,形容其高大、挺拔、峻峭,给人以压倒、威严的感觉。
《耸然》的部首为耳(ěr),共包含10个笔画。
《耸然》一词的来源于古代汉语,《耸》代表高大的样子,《然》代表形状或样子。
《耸然》的繁体字为「聳然」。
在古时候,《耸然》的写法是「耸然」,与现在相同。
1. 山峰耸然而起,令人望而生畏。
2. 她的高楼大厦耸然入云,成为了城市的地标之一。
1. 耸立:指物体高大挺拔地矗立。
2. 雄伟:指物体高大雄壮,气势磅礴。
平卧、低矮、杂乱等。
《耸然》表示物体或景物高大挺拔,形状突出,繁体字为「聳然」,古时候写作「耸然」。与该词相关的词语有「耸立」和「雄伟」,反义词则包括「平卧」和「低矮」等。
啊哟暴举八树边备鄙悰屏弃避所嗤黜赤龙筹算春花作物摧伏大饭店斗士多伦多大学泛唇泛舌犯政公服果老谷仙故主横罗十字祸福无门人自召节凑禁呵九天采访巨奸磷淄轮王逻候路照庬澒面面厮觑靡莫暮楚朝秦鸟男女宁王培训班普荐磬筦倾壶筇竹杖奇牙叡作山禽神草蝨蝨石塘手旗书虫数黑论白思秋所之夙日泰帝童蓈瓦盘五疾呜轧宵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