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松江鱸鱼 ”。
“松鲈”是“松江鲈鱼”的简称,这一词语源于中国古代典故,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松鲈”指松江(今上海松江区)出产的鲈鱼,属于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意象。其名称源于地名“松江”与鱼名“鲈”的组合,而非字面意义上的“松树”和“鲈鱼”的关联。
文化典故
该词与成语“莼鲈之思”密切相关。据《世说新语》记载,西晋官员张翰在洛阳为官时,因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菰菜羹、鲈鱼脍,遂辞官归乡。后人以此典故表达思乡之情或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态。
引申含义
“松鲈”在诗词中常被用作思乡、归隐的象征。例如,辛弃疾《水龙吟》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即化用此典,表达对仕途的厌倦和对田园的向往。
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松鲈”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指代这一典故本身,而非实际鱼类。松江鲈鱼因水质变化已濒临灭绝,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该词核心是借物喻情,通过鲈鱼寄托对故乡或闲适生活的眷恋,而非字面组合的简单释义。需注意与中“象征豁达开朗”的解释区分,后者可能是对词语的误读。
“松鲈”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它拆分成的部首分别是“木”和“鱼”,分别表示木头和鱼类动物。共有10个笔画构成。
“松鲈”一词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在字面上意为“松木鲈鱼”,指的是一种生活在松树上的鱼类动物。它通常以树枝为庇护所,而不是水中的溪流或河川。
在繁体字中,松鲈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松鲈的字形可能有所变化。然而,由于古代文献的保存有限,我们无法准确知晓古代汉字的确切写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松鲈”的例句:
1. 他发现了一只栖息在松树上的松鲈。
2. 这幅画中描绘了一群松鲈在树枝上跃动。
3. 松鲈是一种具有独特生活方式的鱼类。
除了“松鲈”这个词,还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松树:指的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其特点是长有细长的针叶。
2. 鲈鱼:指的是一种常见的鱼类,体型较大,肉质鲜美。
3. 松林:指的是生长着大片松树的森林。
与“松鲈”相关的近义词是“松鱼”,意思类似,都指生活在松树上的鱼类动物。
而“松鲈”的反义词则是“水鲈”,指的是在水中生活的鲈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