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树的节心,富油脂,古时常用以照明,又可入药。《南史·隐逸传上·顾欢》:“ 欢 贫无以受业,於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燃松节读书。” 唐 元结 《说洄溪招退者》诗:“糜色如珈玉液酒,酒熟犹闻松节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松》:“松节,松之骨也,质坚气劲,久亦不朽。”
松节(sōng jié)指松科植物茎干上的结节部位,特指其干燥后形成的瘤状或分枝处膨大部分。在传统中药学中,松节指松树(如油松、马尾松等)枝干上含有油脂的节疤,经干燥后入药,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本草纲目》释义
李时珍记载:“松节,松之骨也……治风蛀牙痛,煎水含漱;治风痹脚气,煎汤淋洗。” 强调其祛风通络之效,属经典药物分类中的“祛风湿药”。
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典籍数据库(链接)
《中华本草》现代释义
定义为“松科植物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或马尾松(P. massoniana)枝干的结节”,性味苦温,归肝、肾经,主治关节疼痛、跌打瘀肿。
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纂委员会(链接)
《中药大辞典》补充
提及松节含挥发油、树脂及纤维素,药理实验证实其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临床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及外伤肿痛。
来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药大辞典》(链接)
以上释义综合历代药典及现代药学研究成果,由国家级中医药机构及专业出版社发布,内容符合学术规范与行业标准。
“松节”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松节指松树的枝干结节或富含油脂的节心部分。古代常用于照明燃料,如《南史》记载顾欢“燃松节读书”。松科植物如油松、马尾松的结节均可入药,表面呈黄棕色至红棕色,质地坚硬。
《查字典》提及“松节”作为成语,比喻人如松树般坚守节操,形容品德高尚不为名利所动。但此用法较罕见,更多见于文学修辞。
注:药用需遵医嘱,古籍记载的照明用途已随时代发展被替代。具体药材形态可参考的性状描述。
采求残更禅椅雠僞除开打啵递禅地头钱帝禋洞神独占犯贱法治飞鶱挂家棺椟规式诡诗亥地沆浪豪友鹤困鸡羣化洽讲坛稷门经济特区旧典卷积云崛峍君侯莨纱两面攻路垂落魄不羁马空冀北梅妍庙祧慕乐拏东拏西泞泥胚种迁格千手观音栖屑日异月更麝墨生死文字奢豫使刁识明智审世母素组透背橐驰外需温香艳玉五七钨砂显幸吸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