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録的意思、簿録的详细解释
簿録的解释
(1).登记财物的账目。《北史·慕容子会传》:“至死时,唯著敝褌,而积绢至二万疋,薄録并归天府。”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诸不成句读者,表谱之体,旁行邪上,条件相分,会计则有簿録,算术则有演艸,地图则有名字。”
(2).谓查抄财产,将其登记入册。《北齐书·杨愔传》:“寻復簿録五家, 王晞 固諫,乃各没一房,孩幼,兄弟皆除名。” 唐 陆贽 《奏请不簿录窦参庄宅》:“今若簿録其家,窃恐以财伤义。” 明 宋濂 《题悦生堂禊帖》:“ 师宪 遭窜逐时,朝廷命 王孟孙 簿録其家。” 清 赵翼 《岳忠武墓》诗:“全家簿録赴 岭 表,仅有狱卒潜瘞尸。”
(3).典籍的目录。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版籍等事札子》:“凡物之属公上者,亦皆当钩考,详於簿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纪传録:一国史、二注历、三旧事、四职官、五仪典、六法制、七伪史、八杂传、九鬼神、十土地、十一谱状、十二簿録。”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天下之水 河 为大,古今之书经为重。故言水利者曰河渠志,簿録者曰经籍。”
词语分解
- 簿的解释 簿 ù 本子,册籍:簿册。簿记。簿籍。簿录。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簿公堂。 古代的仪仗侍从:簿伍。卤簿(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 録的解释 録 ù 见“录”。 笔画数:; 部首:釒;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簿録”是一个多义性较强的古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三层核心含义:
一、基本释义
-
财物登记
指登记财物的账目。例如《北史·慕容子会传》记载:“薄録并归天府”,此处指将财物记录后归入国库管理。
-
查抄财产
特指官方对财产进行查封登记的行为。如《北齐书·杨愔传》提到“簿録五家”,即查抄五户人家财产并造册。
-
典籍目录
用于指代文献或书籍的分类目录。宋代曾巩在奏折中提及“详於簿録”,即强调对典籍的系统整理。
二、文献例证
- 经济领域:《北史》记载“积绢至二万疋,薄録并归天府”,体现了其作为财物管理术语的功能。
- 法律场景:唐代陆贽在奏折中反对“簿録其家”,认为此举可能损害道义。
- 学术应用:明代胡应麟将“簿録”列为典籍分类的第十二类,说明其在目录学中的特殊地位。
三、语义辨析
该词现已罕用,主要见于古籍。其近义词包括“登记”“籍没”等,反义词可对应“散佚”“私藏”等概念。
建议需要深入考证的读者查阅《北齐书》《少室山房笔丛》等原始文献,或通过专业词典获取更多历史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二
《簿録》是一个汉字词,它的意思是记录、记载。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簿」和「録」。其中「簿」部表示用于记账记录的物品,「録」部则表示记录、记载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为30画,其中「簿」部有11画,「録」部有19画。
《簿録》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的过程。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现代汉字复原古代字形后的写法可能和原来有所不同。然而,《簿録》的繁体字形与它的现代字形基本保持一致。
在古代,「簿録」的写法是和现代有所不同的。根据古代汉字的发展,「簿」部的写法相对固定,但「録」部的形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略有差异。古代人们通过繁复的字形传递信息和记录重要事项。
一些关于《簿録》的例句包括:
1. 这本簿録详细记载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2. 我正在整理一份簿録,记录我们公司的日常进展。
3. 这部簿録是一位著名学者关于古代文化的研究成果。
与《簿録》相关的组词有簿籍、簿记、録像等。近义词包括记载、记录、登记等词语,而反义词可以是忘记、删除、消除等。通过使用这些相关词汇,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和描述《簿録》的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