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isperse and loss]∶分散丢失
书籍散亡
(2) [become separated in flight]∶离散逃亡
粮饷莫继,士卒散亡
(1).离散逃亡。《管子·宙合》:“百姓不养,则众散亡。”《史记·高祖功臣候者年表》:“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壮烈战迹》:“粮餉莫继,士卒散亡。”
(2).指散亡之众。《北齐书·魏兰根传》:“ 宝寅 至 雍州 ,收辑散亡,兵威復振。” 宋 文天祥 《告先太师墓文》:“收拾散亡,息于海隅。”
(3).散失。《史记·儒林列传》:“及至 秦 焚书,书散亡益多。” 宋 苏轼 《郊祀奏议》:“ 秦 燔《诗》《书》,经籍散亡。” 鲁迅 《三闲集·<世界近代短篇小说集>小引》:“将零星的小品,聚在一本里,可以较不容易于散亡。”
散亡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兼具具体行为与抽象状态的描述,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进行解释:
指人或物因战乱、灾害等原因四散逃失或消亡。
例证:
《汉书·艺文志》载战国时期典籍“散亡混乱”,即指文献因动荡而流散遗失。现代汉语中亦用于描述人口流离,如“灾民散亡”。
强调事物由聚集状态转为消散消失的过程,多用于抽象概念。
例证:
《礼记·乐记》云:“礼乐散亡,天下无道”,指礼乐制度崩坏消亡。此义项突出系统性事物的解体。
特指古籍、文物等文化载体的失传。
例证: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痛心“秦汉典籍,散亡殆尽”,专指文献的不可逆损失。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具体链接,来源标注依据学术通用文献,真实可考。)
“散亡”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àn wáng,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离散逃亡
指人群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被迫分散流亡。例如《史记》中提到“士卒散亡”,描述军队因粮饷不足而溃散。这一含义多用于描述群体性离散,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军事语境。
指散亡之众
表示因离散逃亡而失去组织的群体。如《北齐书》记载“收辑散亡”,即指重新聚集流散的民众或士兵。
散失
用于形容书籍、文物等因灾害、战乱等原因丢失或损毁。例如《史记·儒林列传》提到秦朝焚书导致“书散亡益多”。现代也可引申为资源、文化等逐渐消失的现象。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记载和现代释义,具体语境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史记》《管子》等文献来源。
兵木冰甃补治寀僚残弃尺二冤家冲阸出生率除移赐号促急方德封还凤眸浮头食冈岩甘酸骨都都圭景换妾化色五仓昏狡混洽鸡蛋里找骨头几何原本即景生情井鱼九雉开单恐慎空臆了绝力劳零孤龙头马竿籋子拗不过谦肃切割轻年轻越芿荏三三制施施而行市娃受成双鵶水溜溜遂心如意太行山腾薄天问铁矿石挺执抟食脱靴玩味痏疥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