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體的意思、四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體的解釋

(1) [limbs]∶指人的四肢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2) [four styles of the Chinese calligraphy]∶書法中指真、草、隸、篆四種字體

詳細解釋

(1).四肢。《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晉 陶潛 《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詩:“四體誠已疲,庶無異患幹。” 清 趙翼 《偶書所見》詩:“乃厭四體勤,專想飽且燠。”

(2).指整個身體,身軀。 唐 顧況 《謝王郎中贈琴鶴》詩:“因想 羨門 輩,眇然四體輕。”《四遊記·靈耀分龍會為明輔》:“兒今此行,若再飲酒,有違父命,四體不得回鄉。”

(3).比喻君王的輔弼大臣。《左傳·襄公三十年》:“且司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體也。” 杜預 注:“俱股肱也。”《後漢書·蔡邕傳》:“夫宰相大臣,君之四體。”

(4).指 晉 衛恒 所撰《四體書勢》。見《晉書·衛恒傳》。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字法昉自《四體》。”原注:“ 晉 衛恒 撰。”

(5).指古文、篆、隸、草四種書體。 清 馬國翰 《<四體書勢>序》:“ 恒 於四體,自作古、隸二勢,篆述 蔡邕 ,草述 崔瑗 ,合而諷誦,如出一手。”

(6).今亦通稱真、草、隸、篆四種書體。

(7).集句詩的别稱。 宋 陳師道 《後山居士詩話》:“ 王荊公 莫年喜為集句, 唐 人號為‘四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體"在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的核心釋義:

一、人體四肢的統稱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235頁明确将"四體"解釋為"指人的四肢",即雙手與雙足的總稱。這一用法源自古代對人體結構的樸素認知,《論語·微子》中"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記載,即以四體代指勞動能力,反映農耕文明對肢體運用的重視。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将"體"字本義注解為"總十二屬也",其中四肢即為重要組成部分。

二、書法字體的分類體系 在書法藝術領域,《中國書法大辭典》将"四體"定義為漢字演變的四大書體:

  1. 楷體(源于漢末,定型于唐代)
  2. 隸書(成熟于漢代,由篆書演變)
  3. 行書(形成于東漢,兼具楷隸特征)
  4. 草書(包含章草、今草等發展階段)

    該分類體系在《漢字源流精解字典》中得到進一步闡釋,強調四體承載着漢字從象形符號到抽象線條的審美嬗變過程。

部分典籍中"四體"還特指《詩經》的四種表現手法——風、雅、頌、賦,此說見于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但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該引申義。

網絡擴展解釋

“四體”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指人的四肢)

  1. 本義為四肢
    源自《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指人的雙手和雙腳。例如晉代陶淵明在詩中提到“四體誠已疲”,強調身體的勞作疲憊感。

  2. 引申為整個身軀
    唐代顧況《謝王郎中贈琴鶴》用“四體輕”形容身體輕盈,擴展為對全身的指代。


二、書法術語(四種書體)

在書法領域,“四體”特指以下四種字體:

  1. 正書:包括楷書和魏碑,代表作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2. 草書:分狂草(張旭、懷素)和小草(孫過庭《書譜》),另有章草為隸書快寫體。
  3. 隸書:起源于秦末漢初,用于公文和碑刻,如《曹全碑》。
  4. 篆書:涵蓋甲骨文、鐘鼎文(金文)、石鼓文及小篆。

三、其他引申義

  1. 比喻輔政重臣
    《左傳》以“四體”喻君王的股肱之臣,如《後漢書》稱宰相為“君之四體”。
  2. 集句詩别稱
    古代将集句詩(摘取前人詩句組合的詩)雅稱為“四體”。

引用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挨脫庵摩羅百歲之後半道兒本戰翠滴擔驚受怕導訓雕車返本還源蕃輔犯寒蕃盛範叔夫貴妻榮府牌趕步耕鉏歸骸海鷰橫請皇丘嚄唶宿将講祀僵滞焦脣乾舌結诰即死九流三教急景流年凱風寒泉之思瞰亡往拜拷掠冷水澆背裡邊列卿六候美景逆指攀翫乾禮覰定日薄深呼吸失措適意水屏素紗濤聲天隨子調制解調器同學録塗歌邑誦推恕脫竄誣扳鹹解小友協策脅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