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制的马缰绳。《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青骢白马一》:“青驄白马紫丝韁,可怜石桥根柏梁。” 欧阳予倩 《梁红玉》第一场:“挽住丝缰且问分明。”
“丝缰”是一个汉语词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指用丝线制成的马缰绳,用于控制马匹。例如《乐府诗集》中“青驄白马紫丝韁”及欧阳予倩《梁红玉》中的“挽住丝缰且问分明”均描述了其实际用途。
部分词典提到其可比喻“严格或精细的控制”,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发音、近义词或完整例句,可参考沪江词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丝缰》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纟”和“缶”。其中,“纟”是纤维的意思,表示与纤维相关的事物;“缶”是古代的一个容器,用来装载食物或饮料。综合起来,“丝缰”一词指的是用丝绳制作的马匹的缰绳,用于控制和引导马匹行动。
根据《康熙字典》的分类,汉字“丝缰”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部首:“纟”(纤维)
笔画:“丰”(3画)+“二”(2画)+“土”(3画)+“一”(1画)
《丝缰》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是由丝绳制成的马缰,而后泛指用于掌握和驾驭马匹的缰绳。至于繁体字形,一般会用“絲韁”来表示。
在古代,汉字“丝缰”有不同的写法,比如“絲韁”、“絲繩” 等。这些写法突显了古人对丝绳马缰的重视和使用。
以下是一些使用了“丝缰”的例句:
组词:丝缰绳、缰绳
近义词:马缰、马笼头
反义词:韁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