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愁索笑的意思、遣愁索笑的详细解释
遣愁索笑的解释
消愁求乐。 清 孙原湘 《<履园丛话>序》:“ 履园主人 於灌园之暇,就耳目所睹闻,著《丛话》二十四卷,间以示予曰:‘吾以是遣愁索笑也。’”
词语分解
- 遣愁的解释 犹消愁。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 唐文宗 被宦官监视,只好饮酒求醉,赋诗遣愁。”
- 索笑的解释 犹逗乐;取笑。 宋 陆游 《梅花》诗:“不愁索笑无多子,惟恨相思太瘦生。” 清 赵翼 《题洪建侯梅花小照》诗:“如何孤山翁,衰丑强索笑。” 清 薛雪 《一瓢诗话》:“然其( 刘随州 )豪赡老成,
专业解析
"遣愁索笑"是一个具有文学色彩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描述了一种主动排遣忧愁、寻求欢乐的行为或心境。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 成语释义
- 遣愁: 排遣、消除忧愁、烦闷的情绪。"遣"意为排除、打发。
- 索笑: 寻求、讨取欢笑。"索"意为求取、寻找。
- 整体含义: 指通过某种方式(如饮酒、赏景、娱乐等)来驱散心中的愁绪,主动寻找快乐和欢笑。它体现了人们在面对烦恼时,试图转换心情、积极寻求解脱和愉悦的生活态度。
二、 字词解析与来源
- 遣: 《说文解字》释为“纵也”,有释放、发送之意,引申为排解、消除。在“遣愁”中,指将愁绪打发走。
- 愁: 《说文解字》释为“忧也”,指忧虑、苦恼的情绪。
- 索: 《说文解字》释为“草有茎叶可作绳索”,引申为寻求、索取。在“索笑”中,指主动去寻求、获得。
- 笑: 《说文解字》释为“喜也”,指因喜悦而开颜或发声。
- 该成语结构清晰,由两个动宾词组“遣愁”和“索笑”并列组成,强调两个连续的动作或目的:先排遣忧愁,再寻求欢笑。
三、 用法与文化内涵
- 用法: 通常作谓语、宾语,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或心理状态。例如:“值此良辰美景,何不把酒吟诗,遣愁索笑一番?”
- 内涵: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面对逆境或烦忧时的生活智慧,即不沉溺于悲伤,而是主动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愉悦,带有一定的豁达和洒脱色彩。它常出现在古典诗词和文学作品中,用以表达文人雅士或主人公在失意时自我调节、寻求慰藉的心境。
四、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对“遣愁索笑”有明确收录和释义,是研究汉语词汇的权威工具书之一。其编纂依托大量古今文献语料,释义精准可靠。
- 《辞源》 (商务印书馆):作为一部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典故的大型辞书,对“遣愁索笑”这类带有古典色彩的成语有详细考释,注重探源溯流。
- 古代文学作品用例: 该成语虽不如一些高频成语常见,但在明清小说及文人笔记中可见其使用,是其含义和用法的实际印证。例如在描绘人物心境转换或宴饮场景时偶有出现。
网络扩展解释
“遣愁索笑”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维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通过幽默或寻找开心事物来排解忧愁,达到消愁求乐的目的。该词强调在困境中主动调节情绪,例如通过笑话、趣事转移注意力,以缓解负面情绪。
二、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清代孙原湘为《履园丛话》所作的序言:“履园主人于灌园之暇,就耳目所睹闻,著《丛话》二十卷,间以示予曰:‘吾以是遣愁索笑也。’”。作者借编纂书籍的过程,表达以文墨之事排遣烦闷、寻求精神愉悦的态度。
三、语法与用法
- 词性:动词性成语
- 结构:并列结构(“遣愁”与“索笑”并列)
- 用法:多作谓语或宾语,如“他以读书遣愁索笑”。
四、使用场景
适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 个人通过兴趣爱好转移负面情绪,如旅行、创作等;
- 社交中以幽默化解尴尬或沉重氛围;
- 文学艺术作品中体现乐观主义精神。
五、近义延伸
类似意境的表达包括“破涕为笑”“苦中作乐”,但“遣愁索笑”更强调主观能动性,即主动寻求快乐而非被动等待情绪转变。
注:该成语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于文学或正式语境。如需查阅原始文献,可参考《履园丛话》序言。
别人正在浏览...
并膀笔榻子藏鈎仓圣初九摧辱捣杂的大小子雕龙画凤雕漆对校独帚封表风翎歌剧顾颉刚黑古董禾米呵逐滑坡华要江歌酵粥鸠居鹊巢君子风开长鍊力厘运笼籞艛舰露华旄毡马蹄银蒙蒙亮奶腔气诀齐衰秋阳启谒祈战缺编闪刀纸襂纚石砮霜威树娃子私隙台光通陈团貌外勤晚帆往数文瑞骛望瑕痕香煤显谋消元邪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