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掛印”。1.离任;弃官。 唐 白居易 《罢府归旧居》诗:“陋巷乘篮入,朱门挂印迴。”《三国演义》第二六回回目:“ 袁本初 败兵折将, 关云长 掛印封金。”《儒林外史》第八回:“只为 寧王 反叛,弟便挂印而逃。”
(2).谓挂元帅印。《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三千里地无知己,十万军中掛印来。”《前汉书平话》卷上:“﹝ 萧何 ﹞暗想: 韩信 未遇,吾曾举荐他掛印,东荡西除,亡 秦 灭 楚 ,收伏天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第十五回以下,则 郑和 挂印,招兵西征。”
挂印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意蕴的复合词,指古代官员主动辞去官职的行为,核心含义为“弃置官印,不再履职”。该词由“挂”(悬挂、搁置)与“印”(官印)组成,字面意为将象征权力的官印悬挂或封存,引申为辞官归隐的决断。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挂印”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专指官员主动放弃官职,常与“封金”连用,如《三国志》中关羽“挂印封金”以表辞官决心。此行为被视为对权位的舍弃,体现个人气节。
在科举制度下,“挂印”多用于描述清官贤士因不满朝政腐败或追求自由生活而辞官。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罢府归旧居》中“解印出公门”即类似表述,反映士人对仕途的主动疏离。
“挂印”被赋予道德与哲学意义,如《庄子·秋水》中“宁曳尾于涂中”的逍遥态度,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呼应,成为文人表达气节的重要意象。
现代汉语中,“挂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叙述,喻指放弃高位、回归本心的选择。例如,鲁迅杂文曾以“挂印”类比知识分子的精神觉醒,强调对功名的超越。
参考资料:
“挂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
离任或弃官
这一用法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挂印封金”辞别曹操,以及《儒林外史》中官员因宁王叛乱“挂印而逃”()。此类场景多体现人物主动放弃官职的行为。
担任军事要职
指挂上元帅印,象征执掌兵权。例如《京本通俗小说》中的“十万军中挂印来”,或萧何举荐韩信“挂印西征”等典故()。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可参考《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原著或相关历史文献。
拔毛连茹本妻逼附璧仪不由分说察言观色扠腰凸肚逞材乘骑赤凤凰吃十方絺绣川土脣喙刺骨贫琮璧道同雕顇洞豁杜陵遗老多个方收费害寒菊洪造堠子甲勑匠意急急如令脸蛋儿流輠楼头鸾驭禄廪冒贵邈廓墨仙譬旨仆御顦悴峭涩企崇清纯曲饰认息鋭骑石鼻收考首虐肆议酸鸡塘汛憳忒条载偷换概念土著万古五岭雾幄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