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裤袜的别称。旧时妇女于裤之下端,另以布帛制成的桶状物缚於踝间,前遮足面,后蔽足根。 宋 无名氏 《致虚杂俎》:“ 太真 着鸳鸯并头莲锦袴袜,上戏曰:‘贵妃袴袜上,乃真鸳鸯莲花也。’ 太真 问:‘何得有此称?’上笑曰:‘不然,其间安得有此白藕乎?’贵妃由是名袴袜为藕覆。”
“藕覆”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主要含义如下:
藕覆(ǒu fù)指旧时妇女在裤脚下端用布帛制成的桶状物,绑缚于脚踝处,前遮足面、后蔽足跟,类似于早期的裤袜或护腿装饰。其名称源于布帛缠绕后形似藕节的形态特征。
据宋代《致虚杂俎》记载,杨贵妃曾穿着绣有鸳鸯莲花的锦袴袜,唐玄宗戏称其袜间露出的白藕(脚踝)为“藕覆”,此后这一名称逐渐流传开来,成为此类服饰的代称。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缠足妇女的服饰文化,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中,现代已不再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资料(如)提到“藕覆”有“人事已去”的引申含义,但此用法未被主流词典收录,可能是误传或混淆。建议以服饰类解释为准。
如需查看更多历史典故或服饰细节,可参考《致虚杂俎》等古籍。
藕覆(ǒu fù)是一个用汉字写成的词语,由两个字组成。
藕(ǒu)的部首是艹,总笔画数为13。
覆(fù)的部首是西,总笔画数为18。
藕覆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藕是一种植物,常见于中国江南地区,藕的根茎肥大可食用。覆则是指蔓延、遮盖的意思。藕覆的组合意味着藕的茎叶遍布或覆盖在田地上,形成一幅美丽的景象。
在繁体字中,藕覆分别写作藕覆。
在古代笔画书写法中,藕的写法有一定的变化。它的字形较为繁琐,需要在艹的基础上加上额外的笔画。而覆的字形基本保持了现代的形态,只是在书写时稍有不同。
1. 田野中,一片藕覆,犹如毯子覆盖在土地上。
2. 走过湖畔,看到藕覆的倒影美得令人惊叹。
藕田、藕花、藕丝、覆盖、覆辙、覆盆子
莲覆、荷盖
裸露、敞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