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书奏的意思、书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书奏的解释

指书简、奏章等。《史记·儒林列传》:“ 宽 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於文,口不能发明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书奏箴铭,生於《春秋》者也。” 王利器 集解:“《文心雕龙·书记》篇:‘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牘,取象於《夬》,贵在明决而已。’又《奏启》篇:‘奏者,进也,言敷於下,情进於上也。’” 唐 元稹 《刘君墓志铭》:“凡 乌 之战阵、谋取、案牘、书奏之事,皆咨之。” 宋 曾巩 《<类要>序》:“其在朝廷五十餘年,常以文学谋议为任,所为赋颂、铭碑、制詔、册命、书奏、议论之文传天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书奏"是古代中国政治文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由"书"与"奏"两个文体复合构成。根据《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记载,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维度:

一、文体学定义 作为独立文体时,"书"指臣僚向君主陈述政见的文书,具有私人通信性质;"奏"则是正式呈递的官方公文,如《文心雕龙·奏启》所述"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的法定格式文书。

二、行政运作机制 在秦汉行政体系中,"书奏"特指通过特定传递渠道呈送君主的密封文件。据《秦汉官制史稿》考证,该制度包含"文书封装→御史启封→君主批阅→尚书执行"的完整流程,形成中国最早的公文保密机制。

三、历史文献价值 现存秦汉简牍中,居延汉简保存有完整的"元康五年诏书"奏呈原件,包含诏书本文、丞相御史联署、郡级转发记录三级行政痕迹,印证《史记·秦始皇本纪》"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的文书管理制度。

该术语在《汉书·艺文志》中已作为固定搭配出现,唐代杜佑《通典·职官典》系统记载其运作规程,至明清时期演化为题本奏本制度,构成中国官僚体系运行的核心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书奏”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书奏”指古代用于官方文书的两类文体,即“书”和“奏”。“书”泛指书信、公文,多用于下级对上级的陈述;“奏”特指向帝王呈报的奏章,如《文心雕龙》提到“奏以陈情叙事”。两者合称时,代指书简、奏章等正式文书。

  2. 词源与结构

    • “书”源于《尚书》,本义为书写,后引申为公文(如《史记》中“善著书、书奏”的记载)。
    • “奏”本义为进献,特指臣子向君主呈报的文书(如陆机《文赋》中“奏平彻以闲雅”)。
  3.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官方或正式场合,例如:

    • 汉代官员通过“书奏”向朝廷汇报事务(《史记·儒林列传》例);
    •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将“书奏”归为源自《春秋》的文体。
  4. 文体特点

    • 书:侧重陈述与沟通,语言需明晰简洁(如“舒布其言,陈之简牍”);
    • 奏:强调恭敬与条理,内容多涉及政策建议或事件汇报(如“情进于上”)。
  5. 历史实例
    唐代元稹、宋代贵州史籍等文献中均有“书奏”相关记载,体现其作为古代行政文书的重要作用。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史记》《颜氏家训》等原始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安善百叶髻剥剽参寥子钞币朝出夕改眵泪春弓刺骨贫寸志大舅子得意忘象吊棒刁蹬地面沉降菲德废国坟陇钩缠徻徻教名嶕峣假遭积久寂默经济学井宿静业经苑阙翦刊墨叩叩论疏眉飞色舞媚态面条描龙刺凤木纪木家什能源啪嗒彭祖匹亚破弃千刀万剁羌胡琼杯启惕趋风三泖三有奢薄设饮摔角夙殒桃叶体探僞钱五云车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