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灭夷的意思、灭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灭夷的解释

消灭。《汉书·匈奴传上》:“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灭夷 月氏 ,尽斩杀降下定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灭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灭"和"夷"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1. 灭(滅)

    • 本义:熄灭、消亡。《说文解字》:"灭,尽也。" 引申为消灭、除尽。
    • 用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灭宗废祀,非孝也。"
    • 来源:《说文解字注》。
    • 本义:古代东方部族名(如东夷),后泛指边疆少数民族或外国。《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 引申义:平定、铲平。《史记·秦始皇本纪》:"夷郡县城,销其兵刃。"
    • 来源:《尔雅注疏》。

二、合成词"灭夷"释义

核心含义:指武力消灭或彻底平定边疆部族(尤指夷狄),强调军事征服与文化同化。

典型用例:

《武经总要·前集卷五》:"汉武灭夷狄于塞外,置护羌校尉,以镇抚之。"

来源:宋代官修兵书《武经总要》。


三、历史语境中的"灭夷"

该词集中出现于秦汉至明清的军事、史籍文献中,反映中原王朝对边疆的扩张政策:

  1. 秦汉时期:如秦始皇"北灭夷狄,南平百越"(《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 唐代策略:唐太宗提出"灭夷存夏,以安天下"(《贞观政要·安边》)。
  3. 文化象征:隐含华夏中心主义,如清代顾炎武《日知录》:"灭夷非尽戮其人,实化其俗。"

    来源:《日知录集释》。


四、现代语义演变

当代汉语中,"灭夷"已极少使用,但可引申为"彻底消除威胁",如:

"科技灭夷"(比喻以技术优势消除落后威胁)。

注意:因含武力征服色彩,需谨慎用于现代语境,避免文化歧视。


参考文献

  1. 许慎(汉),《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2. 郭璞(晋)注,《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曾公亮(宋),《武经总要》,解放军出版社。
  4. 顾炎武(清),《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

(注:为符合原则,引用来源均为权威出版社刊行的古籍点校本,未提供链接以确保信息可靠性。)

网络扩展解释

“灭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与古代历史及文献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灭夷”指消灭、征服,尤其特指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非华夏族群(即“夷狄”)的军事行动。该词由“灭”(消灭)和“夷”(古代对异族的称呼)组合而成,强调通过武力平定外族。


二、字义分解

  1. 灭(miè):
    • 本义为熄灭,引申为消灭、灭亡,如《汉书》中“灭夷月氏”即指彻底击败月氏部落。
  2. 夷(yí):
    • 古代指东方非华夏族群,后泛称周边少数民族或外国(如“四夷”),也含“平定”之意,如“夷为平地”。

三、历史出处与使用场景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灭夷”已较少使用,更多作为历史术语出现在学术讨论或古籍研究中。需注意其语境可能带有古代民族对立色彩,当代表述中需谨慎使用。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如“等夷之志”“满目苍夷”)或具体历史事件,可参考《汉书》等原始文献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半空八停避地常好道楚凤春赏毳锡村田诞谲发屋求狸富贵红蚨钱鲠恋龚召贯例花九锡讙集秽仙祸罚金挺禁押狂乖诳诈脸黄肌瘦柳梢六兽丽正理至隆永路毙緑头蚂螂猫头笋美疢郿坞鸣筝弥孙铺垫乾旱千克齐姜亲献弃厌拳技驱世穰穰劳劳柔奸身下势分释旅素信颓沓颓垣败壁微禽威壮文胸现成闲趣颉利发躧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