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纥梯纥榻的意思、纥梯纥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纥梯纥榻的解释

象声词。 唐 崔涯 《嘲妓》诗:“更着一双皮屐子,紇梯紇榻出门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纥梯纥榻”是一个典型的拟声词,主要用于模拟物体(尤其是重物或人)在阶梯或木板上行走、滚动时发出的连续、沉重且不规则的声响。其核心含义在于通过声音形象地描绘动作的状态或场景的氛围。

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与拟声性质:

    • 拟声核心:该词模仿的是物体(如人穿着笨重鞋子、滚动重物)在木质阶梯或地板上移动时产生的“咯噔”、“咯咚”、“哐当”等混杂、顿挫的声响组合。它强调声音的沉重、笨拙、连续且不甚轻快的特点。
    • 构词特点:属于汉语中典型的“四字格拟声词”(或称“摹声词”),通过“纥梯”和“纥榻”两个音节的重复与变化,生动地再现了声音的节奏感和持续性。其中“纥”(gē/hé) 本身有表示绳索打结或突兀之意,在此强化了声音的顿挫感;“梯”、“榻”则直接关联到楼梯和床榻(或泛指木板),点明了声音发生的典型场景。
  2. 文献出处与经典用例:

    •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见于《北史·卷四十八·尔朱荣传》(唐代李延寿撰)以及《隋书·卷二十二·五行志上》(唐代魏徵等撰),用于描述北魏权臣尔朱荣被刺杀时的场景:

      “帝伏兵于明光殿东廊,… 荣见帝,… 未及坐,荣子菩提… 与荣俱入。帝先横刀膝下,遂起而手刃之,安等乱斫,荣与天穆、菩提同时俱死。时年三十八。于是内外喜叫,声满京城。既而‘纥梯纥榻’之声震动天地。”

    • 在此语境中,“纥梯纥榻”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尔朱荣等人在被刺杀后,尸体滚落或撞击阶梯、地面所发出的骇人声响,营造出一种混乱、沉重、令人惊骇的氛围,声音本身成为了历史事件中极具冲击力的细节。
  3. 词典收录与释义: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9卷第1308页)明确收录“纥梯纥榻”,释义为:

      “象声词。形容物体撞击或滚动的声音。多指重物滚落地板或楼梯的声音。”

    • 此释义精准概括了其拟声本质和典型的使用场景(地板、楼梯)及对象(重物)。
  4. 语言学价值与演变:

    • 中古汉语拟声词的代表:“纥梯纥榻”是中古时期(南北朝至隋唐)汉语拟声词的一个生动实例,反映了当时语言对复杂声响的捕捉和表达能力。其读音在中古音中大致拟构为 ɣət thei ɣət thɑp,保留了较强的塞音(如t, th)和擦音(如ɣ),更能模拟顿挫、摩擦的声响。
    • 使用范围:虽然源于特定历史事件的描述,但其模拟的声音类型具有普遍性。后世在描写类似的重物滚动、笨拙行走或物体连续撞击木板的声音时,偶有借用或化用此词,尤其在需要营造古意或特定氛围的文学作品中。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该词已非常用词汇,但在方言或特定语境(如历史小说、戏曲)中可能仍有留存。

“纥梯纥榻”是一个源自中古史书(《北史》、《隋书》)的四字格拟声词,专门用于模拟重物(如人体、物件)滚落或笨拙行走于楼梯、木质地板上时发出的沉重、顿挫、连续的撞击声响。它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明确释义为“形容物体撞击或滚动的声音”,其经典用例生动地渲染了历史事件的惨烈氛围,展现了汉语拟声词在描绘声音细节上的独特表现力。

网络扩展解释

“纥梯纥榻”是一个拟声词(象声词),主要用于模拟物体发出的连续声响。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与发音
    发音为gē tī gē tà(或hé tī hé tà),四字连用形成ABAC式结构,强调声音的节奏感。

  2. 来源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崔涯的《嘲妓》诗:“更着一双皮屐子,紇梯紇榻出门前。”,描述穿着木屐行走时发出的声响。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模拟类似木屐、硬物碰撞等有节奏的声音。

  3. 权威性解释差异
    需注意,个别网页(如)提到该词与“夺取政权的阴谋手段”相关,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且未见于权威词典或古籍。建议以主流的拟声词解释为准。

  4. 相关拓展

    • 字形分析:“纥”多用于音译或拟声,“梯”“榻”本义为器具,此处仅作声音符号使用。
    • 近义词:咯吱咯吱、咔嗒咔嗒等拟声词。

该词主要用于声音模拟,建议结合唐代诗句的原始语境理解其生动性。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全唐诗》或古代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发苍颜版次八月的乡村罢政边庭踔行当机立断担头的款叠罗黄逢贤把赠干罗够过儿钩栏祼享酼鷄寒原皓侈黄碧胡同儿呼沱饭疥瘙捷嶫堇菜锦阵花营酒滓客庭旷途苦不聊生两脚货莅卜立国没了头篾篁密近鸣箫谋维軿阗偏置辟寒器略清天圈识羣蚁附膻热赶郎人人自危赏罚不明上膛深遯折意诗竹似如岁荒桃笙恬畅挺进凸面镜斡刺卧榻岂容酣睡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