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束箭。数量说法不一。《诗·鲁颂·泮水》:“角弓其觩,束矢其搜。” 朱熹 集传:“五十矢为束,或曰百矢也。”《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於朝,然后听之。” 郑玄 注:“古者一弓百矢,束矢,其百个与?”《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韦昭 注:“十二矢为束。” 清 钱谦益 《陆孟凫墓志铭》:“赎鍰自束矢已上,署字輒泚笔不下。”参见“ 束矢钧金 ”。
“束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束矢”字面指一捆箭矢,但具体数量存在多种说法:
作为成语使用时,衍生出两层象征意义:
在《诗经·鲁颂·泮水》中出现过文学化描写:「角弓其觩,束矢其搜」,形容箭矢整装待发的状态。同时与「钧金」组合为「束矢钧金」,特指古代诉讼缴纳的财物,后引申为珍贵人才或事物的代称。
提示:该词的具体释义需结合文献语境,不同历史时期对「束」的数量定义存在差异。如需深入考证,可查阅《周礼》《国语》等先秦典籍原文。
束矢(shù yǐ)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束(shù)和矢(yǐ)。
束字是由“⺲”和“⺾”两个部首组成,拆分成“戈”和“缶”。戈表示兵器,缶表示物品与容器。束字的基本意思是用绳索或绳带将东西固定在一起。
矢字是由“矢”部首和“⺮”部分组成。矢部表示箭,⺮表示竹子。矢字的基本含义是箭。
束矢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尚书》中的“赐矢”,意为给予箭矢作为礼物或奖励。在现代汉语中,束矢有时也用来比喻给予批评或警告。
在繁体字中,束矢保持相同的形状和意义。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束矢没有繁琐的笔画结构,相对简单。束字的古代写法中,戈和缶的形状更加方正简单;矢字的古代写法中,矢和⺮的结构也更加简练。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束矢,例如:
1. 他向对手发送了一支束矢,警告他停止进攻。
2. 我在生日时收到了父亲赐的束矢,深感他对我成长的关心。
在组词方面,可以由束矢衍生出其他词语,例如:
束缚(shù fù):用绳索或其他物品将东西固定在一起。
箭矢(jiàn yǐ):指箭头和箭杆组合而成的射击工具。
近义词为束缚、固定,反义词为释放、放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