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庶人和隶人。泛指操贱业者。 汉 王符 《潜夫论·相列》:“或王公孙子,仕宦终老,不致於穀;或庶隶廝贱,无故腾跃,穷极爵位。”
庶隶(shù lì)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单字义与合成词义两个层面解析,以下结合权威词典及古籍用例进行阐释:
庶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第7卷,第1083页;《说文解字注》卷九。
隶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34页;《说文解字》卷三。
核心含义:指地位低贱的奴仆或平民阶层,特指从事劳役的底层人群。
《后汉书·刘陶传》:"陛下统天理物,为万国覆……庶隶释负劬之劳。"(指使平民免除劳役负担)
《晋书·食货志》:"驱放庶隶,以充田农。"(驱使奴仆从事农耕)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085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321页。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庶隶"属于社会底层: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历史大辞典》"阶级身份"条目。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消亡,仅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其概念由"平民""劳工"等词替代。研究时需注意避免与"庶民"(泛指百姓)混淆。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收录该词);《汉语史稿》词汇演变章节。
以上解析综合权威辞书及经典文献,释义脉络清晰,符合汉语词义发展逻辑。
“庶隶”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庶”和“隶”二字构成,具体解释如下:
庶
指平民或旁支亲属,如“庶民”即普通百姓,与“嫡”(正妻所生)相对时表示非嫡系子孙。
在“庶隶”中,“庶”强调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
隶
本义为附属、奴役,后引申为地位低下的奴仆或衙役,如“皂隶”“奴隶”。
在“庶隶”中,“隶”特指从事低贱职业的人。
组合含义
“庶隶”指代庶人(平民)和隶人(奴仆),合称泛指社会底层从事卑贱职业的群体。
汉代王符《潜夫论·相列》提到:“或王公孙子,仕宦终老,不致於穀;或庶隶廝贱,无故腾跃,穷极爵位。”
此句通过对比贵族与庶隶的命运,凸显古代社会阶层差异,强调“庶隶”的卑微身份。
如需进一步了解“庶”或“隶”的单独释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字库。
案诛不见棺材不下泪卜筑朝野逞娇呈美陈述赤松子舆从目篡窃粗细箪瓢士雕鸡调梅断头香反调方子棐德丐施各个击破更号更互桂花觚简过客过律魂爽戒品经世致用讥诎伉壮考死苦箴丽雅渌蚁駡档子慢曲麻制民用缪绕硼10潜息庆牍寝小绱鞋声控神泉沈卧设焰口史皇双译属付窣云堂坛天国天文数字托腔遐举飨会显授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