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不道德的事。棐,同“ 非 ”。《汉书·燕剌王刘旦传》:“悉尔心,毋作怨,毋作棐德。”
根据现有资料,"棐德"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基础释义 "棐德"指不道德的事,其中"棐"为通假字,同"非"(fēi),表示否定;"德"即道德。组合后意为违背道德的行为。
二、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燕剌王刘旦传》的诏书:"悉尔心,毋作怨,毋作棐德",是汉武帝告诫儿子刘旦要专心守德,不要做不道德之事。此处的"棐德"带有劝诫意味,强调对道德准则的遵守。
三、使用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该词权威文献记载较少,现代《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未收录,主要释义依据为古籍注疏和网络考据资料。建议在学术使用时核查原始文献语境,日常交流中可选用"不道德""失德"等更通用的表达。
棐德由木部和德部组成,德部在左边,木部在右边。总共有12个笔画,德部有6个笔画,木部有6个笔画。
棐德一词源自中国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它是由德和木两个字组合而成的。
棐德的繁体字为棐德。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棐德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与现代写法相似。
我非常感谢他的棐德和帮助。
棐德可以和其他词汇组合成新词,例如:棐德人(有德行的人)、棐德心(富有仁德之心)等。
棐德的近义词有仁德、善良、有道德等。
棐德的反义词有恶德、不道德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