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埠的意思、商埠的详细解释
商埠的解释
[commercial port] 旧时与外国通商的城镇
详细解释
旧时与外国通商的城市。 清 孙诒让 《周礼政要·朝仪》:“各商埠租界, 华 洋之讼, 华 人跪而洋人立,已为失体。” ********* 《国民之薪胆》:“政府于此,亦主退让,允于该处开辟若干商埠。”
词语分解
- 商的解释 商 ā 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商量。商讨。商议。商定。商榷。商酌(商量斟酌)。相商。磋商。洽商。协商。 买卖,生意:商业。商店。商界。商品。商标。 古指行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做买卖的人,亦
- 埠的解释 埠 ù 停船的码头,靠近水的地方(古亦作“步”):埠头。本埠。外埠。船埠。 旧与外国通商的城市:开埠。商埠。 笔画数:; 部首: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商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或近代由国家指定允许外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的港口或城市。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角度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商埠指“旧时与外国通商的城镇”,强调其作为中外贸易枢纽的功能。这类城镇通常由政府特许开放,设有海关、外国商馆等机构,是特定时期国际贸易的法定通道。
二、字源与构成
- 商:源于甲骨文,本义指计量、估算,引申为商业活动。《说文解字》注:“商,从外知内也”,暗含交换、流通之意。
- 埠:原指停船的码头,《康熙字典》释为“舶船埠头”,后扩展为临水贸易集散地。二字组合凸显“以码头为依托的商业枢纽”属性。
三、历史演变与特征
商埠在近代史中具有特殊地位。1842年《南京条约》后,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口通商”,此类“条约口岸”成为典型商埠。其特点包括:
- 法定开放性:需经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如1906年济南自开商埠的奏请案例。
- 涉外经济功能:集中进行进出口贸易、货币兑换(如洋行、银号)。
- 管理特殊性:部分商埠设立租界或由海关税务司监管,形成特殊治理模式。
四、与现代词汇的区分
区别于当代“港口”“自贸区”等概念,商埠特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通商模式,带有半殖民地时期的制度烙印。例如,上海、汉口等地的旧租界区仍保留“商埠区”的历史地名。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汉典网. “商”“埠”字源解析. www.zdic.net
-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 中国国家图书馆·近代报刊数据库.《申报》济南自开商埠相关报道(1906年).
网络扩展解释
“商埠”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与外国通商的城市,尤其指近代中国因贸易需求开放的通商口岸。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读音:shāng bù(“埠”不读作“hu”或“fù”)。
- 核心含义:指历史上商业贸易发达、与外国进行通商的城镇,兼具码头和商业枢纽功能。
二、词语结构解析
- 商:指商业、贸易活动。
- 埠:原指停泊船只的码头(古称“步”),后引申为交通与商业中心。
三、历史背景与功能
- 通商口岸:近代中国被迫开放或自主开放的港口城市,如上海、广州等,承担进出口贸易、文化交流等功能。
- 经济作用:成为国内外商品集散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也因条约限制带有半殖民地色彩。
四、分类
- 自行开放商埠:清政府主动开放的通商城市,如济南、昆明。
- 条约开放商埠:通过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如《南京条约》后的上海、宁波。
五、著名商埠举例
- 上海:近代最大通商口岸,汇集各国租界与贸易机构。
- 广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清代“十三行”所在地。
- 汉口:内陆重要商品集散中心,有“九省通衢”之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商埠的历史条约或经济影响,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相关百科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暗澹拜宠巴牋标悬薄酒财务謿讛愁眉丑态毕露出笼大当灯芯得已恶妇纺手俸银硌吱管窥蛙见归谊后难阛市护送叫花子礁峣接触器旌宠槿篱踡曲局麻颗涷旷若发蒙况味来去无踪狼牙棍凉缁巾里通外国炉锤僇民谧尔密立根油滴实验跑红毛平陈琵琶别抱千秋节倾竦轻骛綦溪宂兵蒻头伤廉神景沈销寿礼受赏肆剽贪鸷套中人窝囤洗脚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