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止非议。《国语·周语上》:“ 厉王 虐,国人谤王, 召公 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 卫 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 召公 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韦昭 注:“弭,止也。” 唐 李商隐 《哭虔州杨侍郎虞卿》诗:“本矜能弭谤,先议取非辜。” 宋 欧阳修 《论茶法奏状》:“不护前失,深思今害,黜其遂非之心,无袭弭谤之迹,除其前令,许人献説。”
“弭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弭谤”指禁止或压制非议、指责,即通过强制手段制止他人发表批评言论。核心含义在于统治者或当权者对舆论的压制,如《国语》中周厉王通过杀戮手段禁止百姓议论朝政的行为。
该词源自《国语·周语上》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周厉王暴虐,百姓怨声载道,召公劝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厉王不听,最终引发国人暴动。此典故成为“压制言论导致恶果”的经典案例。
该词多用于批判性语境,强调压制言论的危害性。召公提出的“川壅而溃”比喻,揭示了堵塞民意的后果,至今仍具警示意义。
可通过(查字典)、(搜狗百科)等来源进一步查阅完整典故及例句。
弭谤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弓”和“讠”两个部首组成,总计10个笔画。它的拆分后的部首分别是弓部和讠部。
弭谤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但可以从字义上简单解释为“平息诬蔑、消除毁谤”。在古代时期,人们常常使用“弭谤”这个词语来表达对于不实谣言或流言蜚语的驳斥和平息。
在繁体字中,弭谤以「弭譁」的拼写形式呈现。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会对一些汉字进行不同的变体和书写方式。关于弭谤这个词,古人有时会将“谤”字写作“傍”,所以也可以简单表示为“弭傍”。
以下是一些使用弭谤的例句:
1. 他亲自出面,与媒体进行沟通,以弭谤自己的不实传闻。
2. 领导发表了一份声明,明确公开辟谣,以弭谤对他的指责。
弭谤这个词语没有明确的相关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因其特定含义的限制,很难与其他词汇直接互换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