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弭谤的意思、弭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弭谤的解释

禁止非议。《国语·周语上》:“ 厉王 虐,国人谤王, 召公 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 卫 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 召公 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韦昭 注:“弭,止也。” 唐 李商隐 《哭虔州杨侍郎虞卿》诗:“本矜能弭谤,先议取非辜。” 宋 欧阳修 《论茶法奏状》:“不护前失,深思今害,黜其遂非之心,无袭弭谤之迹,除其前令,许人献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弭谤是一个汉语词汇,属于书面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核心含义可拆解如下:

  1. 字义解析:

    • 弭 (mǐ):本义指停止、消除、平息。如《说文解字》释为“弓无缘,可以解辔纷者”,引申为消除、停止纷争或不良状态。
    • 谤 (bàng):指公开指责、批评、非议他人的过失或社会弊端。在古代汉语中,“谤”常指非恶意的议论或批评,但也可能指恶意诽谤。
  2. 词义解释:

    • 弭谤即指平息、制止(他人的)非议、批评或指责。其核心在于通过某种手段(可能是说服、压制或其他方式)使针对某人、某事或某政权的公开批评停止。
  3. 历史典故与出处:

    •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见于《国语·周语上》记载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故事: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 此典故中,周厉王(西周暴君)用残酷手段(杀戮)禁止百姓对他的批评,并得意地宣称自己“能弭谤”。召公则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强行压制言论(弭谤)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最终厉王被国人流放)。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压制言论(弭谤)的危害,赋予了“弭谤”一词强烈的负面色彩,常指统治者或权势者压制言论自由、堵塞言路的错误行为。
  4. 现代理解与用法:

    • 在现代汉语中,“弭谤”一词已较少使用,但在涉及历史、政治或讨论言论自由问题时仍可能出现。
    • 使用时,通常带有贬义,指代不恰当的、强硬的压制批评声音的行为,而非正常的处理意见或纠纷。
    • 其含义更侧重于“压制、禁止批评”,而非通过沟通、改进来“平息合理的抱怨”。

“弭谤”意指平息、制止(他人的)非议或批评,尤其指统治者或权势者压制言论、堵塞言路的行为。其核心语义与历史典故(召公谏厉王弭谤)紧密相连,带有显著的负面含义,警示强行压制舆论的危害性。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弭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解释

“弭谤”指禁止或压制非议、指责,即通过强制手段制止他人发表批评言论。核心含义在于统治者或当权者对舆论的压制,如《国语》中周厉王通过杀戮手段禁止百姓议论朝政的行为。

二、字义拆解

三、典故出处

该词源自《国语·周语上》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周厉王暴虐,百姓怨声载道,召公劝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厉王不听,最终引发国人暴动。此典故成为“压制言论导致恶果”的经典案例。

四、例句参考

  1. 古文用例:“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国语》)
  2. 现代造句:“以仍闻延边诸将不谋方略、不练士卒、结援弭谤、固禄求荣。”

五、现代启示

该词多用于批判性语境,强调压制言论的危害性。召公提出的“川壅而溃”比喻,揭示了堵塞民意的后果,至今仍具警示意义。


可通过(查字典)、(搜狗百科)等来源进一步查阅完整典故及例句。

别人正在浏览...

騃憨白话诗暴风疾雨犇急步步补税侧径岑寂唱萨儳言忡忡醇正辞疾怠窳峒兵钝朴二曲軬客匪颁付仗甘口诟悖狗油滚杂横财华京滑膜湔裳疆候羯胡揪撮倨慢踞鼃食蛤慨诺刻剡窥隙喇叭筒连苕灵旗鲁册眉毛胡子一把抓泥马渡江破产荡业濮达侵降柔红如详缴嬗替奢放蛇母生栾私利私资松床投手外伤晩景销氛孝妻邂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