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弹正的意思、弹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弹正的解释

纠弹;纠正。《后汉书·仲长统传》:“至如近世,外戚宦竖请託不行,意气不满,立能陷人於不测之祸,恶可得弹正者哉!”《新五代史·杂传·刘昫》:“至 昫 为僕射,自以由宰相罢与 道 同,乃随 道 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议者多窃笑之。”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四:“近刻《玉臺新咏》《乐府诗集》改‘狄香’作‘秋香’,大谬。 吴 中近日刻古书,妄改例如此,不能一一尽弹正之。” 章炳麟 《孙诒让传》:“ 詒让 一切依古文弹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弹正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起源于唐代,为中央监察机构的重要职位,主要职责为纠察百官过失、维护朝纲法纪。其名称取“弹劾纠正”之意,象征对官员行为的监督与规范。以下从职能演变与历史背景分述:


一、唐代:御史台的核心职官

唐代设“弹正”为御史台属官,隶属“台院”,品级不高(通常为从七品下),但职权显要:

  1. 监察范围:负责纠举京官(尤其是六品以下)的行政过失、司法不公及礼仪失范行为,可独立上奏弹劾。
  2. 司法参与:参与大理寺重大案件审理,监督刑部执法,如《唐六典》载:“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
  3. 礼仪监督:在朝会、祭祀等场合监察官员仪容举止,维护朝廷威仪。

    来源:唐代典制文献《唐六典》、宋代史书《新唐书·百官志》。


二、宋代:职能弱化与机构变迁

宋代初期保留“弹正”之名,但实际职权被御史台察院吸收,逐渐成为虚衔:

  1. 品阶象征:多作为加官或勋官称号,如“弹正尹”“弹正大忠”等,无具体职掌。
  2. 机构裁并:神宗元丰改制后,御史台重组为“殿院”“察院”“台院”三院,“弹正”职位名存实亡。

    来源:《宋史·职官志》《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日本律令制中的借鉴

需特别说明,“弹正”一词亦见于日本古代官制(如“弹正台”),职能仿唐制而设,但非汉语原义:


四、语义延伸与消亡

明清时期,“弹正”作为官职已消失,但衍生出动词用法(如“弹正谬误”),表“纠正、批判”之义。现代汉语中,该词仅存于历史文献及古文研究范畴。

来源:清代考据著作《陔余丛考》、现代辞书《汉语大词典》。

“弹正”是中国唐代监察制度的关键职官,以纠劾百官为核心职能,宋代后逐渐虚化消亡。其词义承载了古代法治与吏治思想,是研究封建官僚体系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弹正”一词的含义可从汉语本义和日本官职两个层面理解:

一、汉语中的本义 指纠弹、纠正错误的行为或现象,属于古代监察体系的职能。例如:

  1. 《后汉书·仲长统传》提到“恶可得弹正者哉”,即通过弹劾手段遏制权贵恶行;
  2. 《新五代史》记载“有司不能弹正”,反映官员失职时需被监察机构纠正。

二、日本战国时期的官职 源自中国官职“弹正台”,职责为“纠正恶徒”,后演变为武将称号。典型代表包括:

三、读音说明 汉语中“弹”作动词时读tán zhèng(如纠弹),但部分资料标注为dàn zhèng,可能与历史发音演变或方言差异有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提示:日本战国相关用法属于文化衍生,与中国原意存在差异。若需深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后汉书》《新五代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谬白莲摆头北廊贬辞不可胜算不与材武长忽成连陈公博齿录冲打虫害虫落抽换单线铁路盗拐放假钩盘关补骇胆虾蟆精寒鹊和尚稻潢洿隳旷魂鉴诨经茭葑击拊忌疾尽美尽善稷食矿井拦遮老挑连牀两厢林缘麻葛糕马阮南金东箭逆锋漂卤贫胎劈破玉普洛乔迁鹊河肉麻入声沙罐舍利子烫印丸子兀臬乡保鲜素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