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卷起甲衣。表示轻装疾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 赵 战於 长平 , 赵 不胜,亡一都尉。 赵 王 召 楼昌 与 虞卿 曰:‘军战不胜,尉復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二》:“於是三将同谋,衔枚束甲,寻涧谷而行,直抵 幽州 。”《三国演义》第六二回:“ 魏延 暗喜,分付众军士……马摘铃,人衔枚,卷旗束甲,暗地去刼寨。”
(2).收起甲衣。表示归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若能以 吴 越 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絶。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梁书·武帝纪上》:“﹝ 陈伯之 ﹞乃收兵退保 湖口 ,留其子 虎牙 守 盆城 。及 高祖 至,乃束甲请罪。”
“束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指士兵在行军或突袭时,将甲衣卷起以减轻负担,便于快速行动。这一用法多见于军事策略描述:
指解除武装以示投降或臣服,常见于政治交涉场景:
部分资料(如)提到“束甲”指“穿上战甲准备战斗”,但此解释与其他文献记载存在矛盾,可能为误读或引申义。综合多来源分析,前两种含义更为常见且文献支持充分。
该词需结合语境理解,既可指战术性轻装行军,也可象征政治上的臣服。
《束甲》一词是指将甲胄束紧,使其贴身紧密,以增加防护力的行为。
《束甲》的部首是⻍(衣字旁),共有9个笔画。
《束甲》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洋阳绩》:“今岁秋孰将束甲充正兵。”
《束甲》的繁体字为「束甲」。
在古时候,「束甲」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尚未达到现代标准化。正秦字书、卜辞等古籍中可以见到不同的写法。
1. 士兵们在战场上紧紧束甲,准备迎接敌人的袭击。
2. 古代骑兵为了保护自己,常常将身上的甲胄束得紧紧的。
1. 甲胄束紧
2. 绑紧甲胄
3. 束紧战甲
1. 紧束
2. 密贴
3. 牢固
1. 松散
2. 解开
3. 放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