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山貲 ”。过隐居生活所需的费用。《南齐书·王秀之传》:“出为 晋平 太守,至郡期年,谓人曰:‘此邦丰壤,禄俸常充。吾山资已足,岂可久留以妨贤路。’” 唐 唐彦谦 《任潜谋隐之作》诗:“为问山资何次第,祗餘丹诀转凄凉。” 宋 陆游 《览镜有感》诗:“閲世久应书鬼録,强颜那復乞山资。” 明 袁宏道 《暑中舟行入村舍偕冷云及明教居士》诗:“官税租能给,山貲了不半。”
“山资”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为详细解释:
山资(拼音:shān zī)指过隐居生活所需的费用,通常用于描述隐士或向往归隐之人在山林中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该词有时也写作“山赀”或“山貲”,属于同音异形词。
古籍记载
《南齐书·王秀之传》提到:“吾山资已足,岂可久留以妨贤路。”此处“山资”指王秀之担任官职后积累的归隐费用。
文学用例
词语结构
“山”象征隐居环境,“资”指物质资源,合称体现隐逸生活的经济基础。
现代关联
当代语境中,“山资”一词使用较少,多见于古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如描写传统文人的归隐理想。
“山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隐逸生活的推崇,既反映物质需求,也蕴含精神追求。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南齐书》或唐宋诗词中的相关用例。
《山资》是一个比喻性词语,指的是人在攻读学业、工作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才能。
《山资》的拆分部首是“山”,笔画为3画。
《山资》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将水柔弱、容易冲刷,而山则坚固、稳定,因此将山与资财、才能等事物相比,形成了“山资”这个词。
《山资》的繁体字为「山資」。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动。《山资》的古时候写法为「山貲」,其中的「藏」字部分使用了「貲」字,表示财物的意思。
1. 他在公司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山资,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2. 这个项目需要一些山资才能顺利完成。
积聚山资、丰富山资、增长山资、分享山资、延续山资
经验、才能、技能、学识
初学、无知、无经验、无才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