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杪忽的意思、杪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杪忽的解释

亦作“ 杪曶 ”。极小的量度单位。多形容甚少,甚微。《后汉书·律历志中》:“夫数出於杪曶,以成毫氂,毫氂积累,以成分寸。” 宋 欧阳修 《憎苍蝇赋》:“尔欲易盈,杯盂残沥,砧几餘腥,所希杪忽,过则难胜。”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花本》:“结本者以丝綫随画量度,筭计分寸杪忽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 清 江藩 《毛乾乾传》:“辨析几微,穷极杪忽,古人无此仪器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杪忽是汉语中表示极微小计量单位的复合词,常见于古代天文、数学及精密测量领域,强调极其细微的差别或极其短暂的时间。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单字本义与合成词义

  1. 杪(miǎo)

    原指树枝的末端,引申为末尾、细小。《说文解字》释:“杪,木标末也”(《说文解字·木部》),后泛指事物的细微末端,如“岁杪”指年末。

  2. 忽(hū)

    古代长度单位,《孙子算经》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即1忽=0.01毫米(《孙子算经》卷上)。亦表时间短暂,如“忽然”。

  3. 合成词“杪忽”

    二字叠加强化“极微小”的含义,多用于描述难以察觉的差异(如长度、角度、时间等),常见于科技文献。


二、典籍中的实际用例

  1. 天文测量

    《宋史·天文志》载:“测晷影,杪忽之差,暑刻辄谬”,指日影测量中细微误差会导致计时错误(《宋史·卷七十六》)。

  2. 数学精度

    清代数学家梅文鼎在《历算全书》中强调:“推算天体,必究杪忽”,要求计算精确至最小单位(《历算全书·卷五》)。

  3. 文学比喻

    苏轼《答谢民师书》以“杪忽”喻精妙:“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杪忽无纵”,形容玄妙难捉摸(《苏轼文集·卷四十九》)。


三、权威词典释义


四、现代应用与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杪忽”虽少用,但“分杪”(分秒)、“毫忽”等词仍存其意。其核心始终围绕极限精密度,适用于科技史、文献学研究及高精度技术场景的表述。


参考资料直接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孙子算经》(《算经十书》之一)
  3.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梅文鼎《历算全书》(《四库全书》本)
  5. 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
  6.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7.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杪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极小的量度或极其微小的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由“杪”和“忽”组成,均为古代极小的计量单位。其中:

    • “杪”原指树梢,引申为末尾、微小;
    • “忽”为古代长度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
      合称“杪忽”表示极小的量度,常用来描述事物细微到难以察觉的差异。
  2. 文献例证

    • 《后汉书·律历志》提到“数出于杪曶(忽)”,说明微小计量积累成更大的单位。
    • 欧阳修《憎苍蝇赋》用“所希杪忽”形容苍蝇所求甚微。
    •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纺织时需“分寸杪忽”的精准计算。
  3. 哲学与思想应用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讨论儒学与佛学差异时,提到“其差只在杪忽之间”,强调思想分野的微妙性。

  4. 现代使用情况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见,多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学术讨论,如描述古代数学、天文或工艺中的精密计量。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计量单位体系或相关文献背景,可参考《后汉书》《天工开物》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板斧包剿宝炉八辔冰斯不可开交参寮谗妾尘污唇齿相依醋户村院大虫不吃伏肉大吹大擂答辞诞宕诞瓦淡约敌国外患髑儿房兄逢辰槁衲功料管彤鼓絶过拜后章黄雀哀华裔祸生肘腋兼包并容济贫狙狯嬾妇没理会民不畏死木夯逆理披辟诮呵萋锦棋力青稞酒秦和三日仆射社伯兽补数典忘祖桃子厅子通荆门土木监韦当问寝视膳献酬湘妃墓香祖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