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子·周穆王》:“西极之南隅有国焉……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后因以“睡国”谓睡眠的境界。 清 钱谦益 《次韵戈三庄乐六十自寿诗》之一:“醉乡祇恐愁侵迸,睡国长怜梦破除。”
“睡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词源背景
该词最早出自《列子·周穆王》,描述了一个虚构国度:“西极之南隅有国焉……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
此处“睡国”指代一种以睡眠为主导的虚幻境界,居民将梦境视为真实,而清醒时的世界反被看作虚妄。
引申意象
后世文人(如清代钱谦益)常借此典故比喻“睡眠的境界”,或暗含对现实与虚幻的哲学思考。
部分现代解释(如《查字典》)将“睡国”扩展为社会隐喻,形容国家或群体处于停滞、愚昧的状态,如教育落后、思想保守、科技发展迟缓等。此用法强调社会整体缺乏进步动力,类似“沉睡未醒”的比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典文献或现代用例,可参考《列子》原文及相关文学评论。
《睡国》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长时间连续地睡觉,没有精力进行任何事情。这个成语比喻某个地方或某个时期的人们整天懒散、无为而安、没有进取心。
《睡国》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目”和“囗”,其中的“目”是部首,表示与眼睛相关的字,而“囗”则代表一个围起来的区域。此外,《睡国》这个成语的总笔画数为12。
《睡国》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清代刘墉的《养正堂读书杂录》一书中,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和流传。在繁体字中,睡国的写法为「睡國」。
在古代,睡国的写法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即采用了「睡国」这两个字,不过拆分部首的规则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古代有时会将整个成语的拆分部首都归入一个部首,如将它的部首归为「宀」,表示与头部相关的字。
他沉迷于游戏中,整天像个睡国一样无所事事。
睡眠、睡前、睡袍、觉眠
懒散、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奋发、积极、努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