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俗字的意思、俗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俗字的解释

[characters in popular form] 俗体字,异体字的一种。过去文字学家称流行于民间的文字为俗字,别于正字而言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颜氏家训·杂艺》

详细解释

(1).即俗体字。旧时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规范的汉字,别于正体字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晋 宋 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2).习用而无新意之字或不高雅之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郭绍虞 校释引 陶明濬 《诗说杂记》:“何谓俗字?风云月露,连类而及,毫无新意者是也。”《红楼梦》第七六回:“﹝‘凹’字﹞也不只 放翁 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青苔赋》……不可胜举,只是今日不知,悮作俗字用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俗字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非官方书写形式,指区别于正体字(标准字形)的通俗写法。其核心特征为民间自发创造、流传广泛但未被权威字书正式收录。以下从汉语词典学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


一、核心定义

  1. 非正统性

    俗字与正字相对,通常被视为不合传统规范或未被官方认可的异体字。如《汉语大字典》指出俗字是“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于民间的汉字异体”㊀,多因书写简便需求产生。

    例: “果”的俗字作“菓”,“册”的俗字作“册”(中加一点)。

  2. 时代性与地域性

    俗字随时代变迁而动态演变。唐代《干禄字书》明确将汉字分为“正、通、俗”三体,其中俗字为“浅近之称”,适用于非正式文书㊁。不同地区亦可能产生特有俗字,如敦煌写卷中的“仏”(佛)、“与”(與)。


二、形成原因

  1. 简化需求

    为提升书写效率,民间常省略笔画或改造部件。如“體”俗作“体”(以“本”代“豊”)、“燈”俗作“灯”(符号替代)。

  2. 形声化趋势

    部分俗字通过增加或改换声符形成,如“果”俗作“菓”(增草字头)、“裙”俗作“裠”(声符“君”改“群”)。


三、学术分类

据文字学家裘锡圭研究,俗字可分为㊂:


四、权威文献佐证


参见权威来源

㊀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

㊂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3年。

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㊄ 《宋本玉篇》,中国书店,1983年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俗字”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文字学和社会文化角度综合理解:

一、文字学定义 指民间流行的非规范汉字变体,属于异体字的一种。其特点包括:

  1. 字形简化:如“体”(體)、“灯”(燈)等,通过笔画简化便于书写。
  2. 通行范围:多用于手写或非正式场合,与官方正体字(如《说文解字》收录的规范字形)形成对比。

二、历史与文化特征

  1. 动态演变:晋宋时期已广泛存在,颜之推《颜氏家训》记载“楷正可观,不无俗字”,说明俗字与正体长期共存。
  2. 地域差异:方言俗字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如白族“方块白文”中的符号系统与汉字俗字关系密切。

三、语义延伸

  1. 中性描述:指代大众化、习见的文字形式,如“俗名”“俗语”等。
  2. 贬义评价:若字形粗鄙或缺乏雅致,则被批评为“庸俗之字”。

四、与“正字”的关系 俗字与正字并非绝对对立,部分俗字因广泛使用最终被纳入规范(如“够”原为“夠”的俗体),体现语言发展的群众性。

扩展阅读建议
可参考《颜氏家训·杂艺》《论积贮疏》等古籍,或查字典网、汉典网等来源,获取更多历史用例及字形演变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按扣儿卑细兵多将广冰上曲棍球谶録赐饔大居正迭代兑禽拱廊馆券瑰诡还蚨夯硪厚诚划定驩笑华月悔悟江涨借景解酒考治控名责实口含钱雷布理识流郑箩间马力芒儿帽舌年家子朋戚平乱辟水犀牵黄犬青衲袄麴课日晷日夜如梭深明大义身外物驶驾市奸石蜠守命水莲水筲硕明讨责童孩托物引类玩神温州杂剧相孚象教详録晓行夜住稀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