拊心的意思、拊心的详细解释
拊心的解释
(1).拍胸。表示哀痛或悲愤。《仪礼·士丧礼》:“妇人拊心不哭。” 晋 陆机 《从军行》:“苦哉远征人,拊心悲如何!” 宋 苏轼 《墨宝堂记》:“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拊心欧血几死而仅存。” 康有为 《苏村卧病写怀》诗:“南望 九江 北京国,拊心辜负总酸辛。”
(2).抚摩胸际。 唐 长孙佐辅 《古宫怨》诗:“拊心却笑 西子 嚬,掩鼻谁忧 郑姬 谤。”
词语分解
- 拊的解释 拊 ǔ 拍:拊掌大笑。 古同“抚”,安抚,抚慰。 器物的柄。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心的解释 心 ī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心腹。中心。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旷神
专业解析
拊心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动词短语,其核心含义指用手拍击胸膛,多用于表达极度悲痛、愤慨、悔恨或宣誓时的激烈情绪。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权威出处:
-
基本释义:悲痛与愤懑的表达
- 指因极度悲伤、哀痛或内心郁结愤懑而用手捶打胸口,是一种外在的身体动作,用以宣泄难以抑制的激烈情感。
- 来源依据:《汉语大词典》明确指出“拊心”意为“拍胸。表示哀痛或悲愤”。 《古代汉语词典》也将其解释为“捶胸。表示悲痛、愤慨或惋惜”。
- 经典用例:
-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战国策·燕策三》)—— 此例中,“拊心”生动刻画了说话人(荆轲)对秦王暴行的刻骨仇恨与激愤。
- “列士徇名,贪夫徇利,其所以拊心者异也。”(《庄子·盗跖》)—— 此处“拊心”指因追求不同(名或利)而产生的内心激动或懊悔的表现。
-
引申义:悔恨与自责
- 在表达悲痛愤慨的基础上,“拊心”常引申为因做错事或未能如愿而产生的深切懊悔、自责之情,强调内心的痛苦与追悔莫及。
- 来源依据:《辞源》在解释“拊”字时,提及“拊心”有“抚胸悲叹”之意,常用于表达悔恨。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虽未单列“拊心”词条,但对“拊”的解释(拍)和“心”的组合,其表达悔恨自责的用法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
- 经典用例:
- “孤臣之危如累卵,拊心何及!”(常形容身处险境或铸成大错后的悔恨交加)
-
用法特点
- 书面语色彩浓厚:“拊心”属于典型的文言词汇或书面用语,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历史叙述或表达庄重、激烈情感时仍可见。
- 情感强度高:该词所表达的情感(悲、愤、悔)通常非常强烈,远超一般的悲伤或遗憾。
- 动作与情感合一:它巧妙地将外在的身体动作(拍胸)与内在的激烈情感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拊心”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情感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动作是“拍击胸膛”,核心情感是极度的悲痛、愤慨或悔恨。它源自古代汉语,至今仍保留在书面语和文学表达中,用以刻画人物内心激烈的情绪波动或深刻的自我谴责。其权威释义主要见于《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辞源》等大型语文工具书及经典古籍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拊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拊心”指用手拍打胸口,是一种肢体动作,主要用于表达强烈的情绪。其中“拊”意为“拍、轻击”,“心”即胸口位置。
二、情感表达
该动作通常与以下情感相关:
- 悲痛哀伤
如《仪礼·士丧礼》中“妇人拊心不哭”,描述丧礼中女性克制哭泣时拍胸的动作。
- 悲愤感慨
曹植《求自试表》中“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体现壮志未酬的愤懑。
- 激烈情绪
现代例句如“切齿拊心”(咬牙切齿并拍胸),形容极度痛恨或激动。
三、文学与历史引用
- 《庄子·让王》中,列子之妻因生活困顿“拊心”质问命运。
- 苏轼《墨宝堂记》以“拊心欧血”夸张描写求而不得的苦闷。
四、近义与延伸
“拊心”与“捶胸”“抚膺”等词类似,但更强调情感的内敛克制。需注意语境差异,例如“拊掌”则表喜悦(如“拊掌大笑”)。
例句参考:
康有为诗云:“南望九江北京国,拊心辜负总酸辛”,通过动作传递家国忧思。
别人正在浏览...
拔步床豹脚蚊把搔伯仲不乏先例龀岁船坞从吏辏遇存拯代数数黨禁捣乱打拍打网掉臂不顾雕栏玉砌断缣零璧多体船烦冤非凡父系皋皋工师观往知来蚝壳窗花说柳说花头勇火射脚不沾地家长礼短科爵冷僻龙牙草卤莽灭裂门牓门户册驽才蟠虵芊萰佥议桼雕茕嫠山蔬师太十袭书店熟路轻辙殊议贪迷讨野火田父野老瓦师污染源鲜规咸茎小会溪峒撷采系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