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塘。《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宋书·符瑞志中》:“麒麟者,仁兽也……不食不义,不饮洿池,不入坑穽,不行罗网。” 清 查慎行 《闸口观罾鱼者》诗:“吾闻王政虽无泽梁禁,鯤鮞尚有洿池游。”
“洿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指停积不流的水池或水塘,通常指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水区域。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数罟不入洿池”,强调不过度捕捞以保护生态资源。
古籍出处与用法
字形与结构分析
“洿”从水部,本义为停滞的浊水,引申为低洼、污秽之意;“池”即蓄水之处。组合后特指低洼处形成的死水池塘。
相关用法扩展
除指具体水池外,“洿”还可作动词,表示挖掘(如《礼记·檀弓》“洿其宫而豬焉”)或污染(如《左传》“治旧洿”)。
该词多用于先秦至汉代文献,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指代(如自然池塘或污水池),并注意其隐含的“不流动”“低洼”特征。
洿池(wū chí)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部首组成:水(氵)和来(木),按照笔画顺序分别为3画和5画。
洿池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由两个古代汉字组合而成:洿和池。古代汉字“洿”意为汩汩流水,而“池”意为蓄水之地。因此洿池指的是水流入池中的意思,也可以用来比喻水流汇聚而成的池塘。
在繁体字中,“洿”字与简体字保持一致,而“池”字的形状稍有变化,其中加入了一个亥(亥字头),即“㑩”。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洿池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洿字的原始写法为“肉”加上“水”,而池字的原始写法则是“水”上加上“止”。
以下是一些关于洿池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洿池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