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孔颖达 疏:“即,就也;虞,谓虞官。如人之田猎,欲从就於鹿,当有虞官助己,商度形势可否,乃始得鹿;若无虞官,即虚入于林木之中。” 高亨 注:“即鹿,犹言从鹿,逐鹿耳。”后因以喻条件不具备而盲目从事,徒劳无功。《后汉书·何进传》:“《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今欲凿空寻访水利,所谓即鹿无虞,岂惟徒劳,必大烦扰。”
“即鹿无虞”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出处与本义
该成语最早出自《周易·屯卦》:“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即”意为追逐、接近,“虞”指古代掌管山泽的虞官。原指进山捕鹿时,若无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协助,即使深入山林也难以成功,最终徒劳无功。
比喻义与用法
后引申为比喻做事时条件不成熟却草率行动,必然导致失败。例如《后汉书》引用此语劝谏:“《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强调盲目行事的危害性。
成语结构为补充式,多作宾语使用,含中性色彩,如“此举无异于即鹿无虞,需三思而行”。
延伸解析
现代应用
常用于警示项目筹备不充分、资源不足时勿冒进,如商业决策、学术研究等领域。近义词包括“徒劳无功”“急功近利”,反义词如“谋定后动”。
示例用法:
“开发新市场若缺乏本地调研,如同即鹿无虞,风险极高。”
(注:以上解释综合《周易》、汉典及文史注解,权威出处可参考、3、4。)
《即鹿无虞》是一个成语,意为"就像鹿一样自由自在"。它的拆分部首是⺝(鹿的部首),共有16个笔画。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诗经》中的《子衿》篇,其中有一句话:"驽马十驾,安车十乘。可以寄宿,鸣珪而儒。及尔成之,觌者阒其,即鹿无虞。"(即使是驽马,也能驾驶十辆车,可以住宿,敲鸣珪而上学。当你长大成人,会有很多人来欢迎你,就像鹿一样自由自在。)在这句话中,"即鹿无虞"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成长后的自由状态。
由于繁简体字的差异,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即鹿無虞」。
在古代,即鹿无虞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中使用了稍微不同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使用即鹿无虞的例句:
1. 尽管他很年轻,但他过着即鹿无虞的生活。
2. 这个国家的人民享受着即鹿无虞的自由。
在组词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组合。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组词:
1. 自由鹿
2. 虞鹿之地
近义词包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逍遥自在。
反义词包括:束缚、拘束、受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