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霜俭的意思、霜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霜俭的解释

严霜使庄稼歉收。《北史·卢勇传》:“ 尒朱氏 灭,乃赴 晋阳 。 神武 署丞相主簿。属 山 西霜俭,运 山 东租输,皆令实载,违者罪之,令 勇 典其事。”《旧唐书·马周传》:“往者 贞观 之初,率土霜俭,一匹绢纔得一斗米,而天下帖然。”按,《新唐书·五行志三》称:“ 贞观 元年秋,霜杀稼……三年,北边霜杀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霜俭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特指因霜冻灾害导致的农作物歉收或荒年。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霜”指秋霜或早霜等低温冻害现象;“俭”在此通“歉”,取“匮乏、歉收”之意。合称即指因霜冻造成的农业减产或饥荒之年。该词属古代农业社会专有名词,现代汉语已罕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领域。

一、权威释义与文献溯源

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卷第3页释义:

霜俭:霜灾造成的荒年。俭,不丰足。

该词最早见于南北朝至唐代文献:

  1. 《北史·卢勇传》记载:“霜俭,连岁饥馑。”指连续遭遇霜灾导致饥荒。
  2.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开元二十年,霜俭,凡诸果实皆冻。”描述霜冻对农作物的破坏。

二、构词理据与文化内涵

“霜俭”属自然灾异类合成词,反映古代农耕文明对气候灾害的认知:

三、现代研究与语义演变

当代学者在农业史研究中仍沿用该词,如农史专家王利华指出:

“中古文献中的‘霜俭’现象,实为小冰期气候波动对黄河流域农业的典型冲击案例。”(《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被“霜冻灾害”“歉收”等替代,仅存于专业文献或古籍引用场景。其价值在于承载中国古代农业灾害史的语料信息。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
  2. 《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3. 段成式《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4. 王利华《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年。

网络扩展解释

“霜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因霜冻灾害导致的农作物歉收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严霜(低温导致的霜冻)对农作物造成损害,从而引发粮食减产或歉收。这一词汇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用于记录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2. 字义拆解

    • 霜:指自然界的霜冻现象,属于气象灾害;
    • 俭:此处引申为“歉收”,而非现代常用的“节俭”之意。

文献用例

使用背景

该词多出现于史书或农业相关记载,属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自然灾害术语,现代已较少使用。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农业灾害词汇,可查阅《新唐书·五行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耳忒弥斯坝子碑匠别次裁汰插脚愁郁大鸣大放淡不剌恶向胆边生枫林覆杯池革盆寒粟子耗减河督还原祭肉旧窠檑木两者廉介梨涡龙伯履絜买邻面课拿大草破却乾竭褰帏起夫秦长脚青簩侵略奇缺劝释瞿塘滩仁王沙木赏延折脚铛拾带重还收拭四门学蒐索逃佚田功投厝退安推先脱氧核糖核酸玩黩温情脉脉卧不安五更天五爪金龙柙板乡土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