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天的意思、五更天的详细解释
五更天的解释
天将明时。 金 元好问 《榆社硖口邨早发》诗:“瘦马长途懒著鞭,客怀牢落五更天。”
词语分解
- 五的解释 五 ǔ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
专业解析
五更天是汉语中对古代夜间计时第五个时段的专称,特指凌晨三点至五点这一时段。在中国传统计时制度中,夜间被均分为五个更次(一更至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五更作为最后一更,正值黑夜将尽、曙光初现之际,故又称“平旦”或“黎明”。
从文化内涵看,五更天承载着双重象征:
- 时间节点意义:标志昼夜交替的临界点,古人常于此际起身劳作或勤学,如“闻鸡起舞”的典故便关联此时段。
- 文学意象价值:在诗词中多隐喻坚守与希望,如白居易《长恨歌》“耿耿星河欲曙天”暗指五更将晓的意境。
现代语境中,“五更天”仍用于描述凌晨时分,尤其在民俗活动(如守岁、祭祀)及历史叙事中保留其时间坐标功能。其定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五更”词条:“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五更指天将明时。”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计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 白居易《长恨歌》古籍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五更天”是中国古代对夜间特定时间段的称呼,具体解释如下:
一、时间定义
五更天对应现代时间的03:00-05:00(寅时),尤其接近天亮时段,如城门开启时间“寅正四刻”(4:48)。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五更为最后一更,故称“五更天”。
二、名称由来
- 城门管理:古代城镇以鼓声为号,戌时(19:12)关城门称“关鼓”,寅时(4:48)开城门称“亮鼓”,夜间巡城交班共击鼓五次,形成“五更”。
- 替代称呼:小城镇用铜锣报时,因锣声刺耳,五更天也称“五惊”。
三、文化关联
- 读书象征:俗语“三更灯火五更鸡”形容勤奋读书,指三更(23:00-01:00)点灯学习,五更鸡鸣时起床。
- 朝廷制度:古代官员上朝时间在“五鼓三点”(约06:00),与五更天衔接。
四、文学引用
- 金代元好问诗句:“瘦马长途懒著鞭,客怀牢落五更天”。
-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描述“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
五、记忆要点
- 时间:03:00-05:00,接近破晓。
- 核心:古代时间划分与城市管理的结合,衍生出文化意象。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背景或相关诗词,可参考搜狗百科及汉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分白领阶层綳巴吊拷嬖爱贬损兵戎相见禀奏弊仆不移时裁帽车梁袋鼠达权通变的的喀喀湖电子陶瓷遏绝二遍苦附庸风雅肐膊圪瘩搆制归标坏人心术贿庇僵硬齑粉集料积尸举逸开华结果开溜客尘诳取老不晓事撩掉马奶酒每牛眇蹇鲇鱼缘竹竿泡鱼批风抹月寝殿晴光清热寝幄热炒热卖日食容人散释沙堂矢箙食妖思不出位司鼎天不假年通考瓮门鰕米忻蹈